謀發展,實現新跨越
———張家川縣抓黨建、強班子、謀發展“三部曲”掃描
初冬的大地,氣溫驟降,寒氣襲人。然而,走進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到處呈現出春天般的氣息:工地上,轟鳴的挖掘機、裝載機來回穿梭,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大棚內,嬌艷欲滴的辣椒、西紅柿、黃瓜掛滿枝頭;牛肥羊壯,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悠閑吃草的、露天飼養的、暖棚喂養的一幅牛哞羊歡的畜牧圖景,讓人流連忘返……
舉全縣之力,匯萬民之智,大氣魄謀劃,大目標定位,大手筆建設,大力度推進,彰顯著張家川回漢兒女奉獻與拼搏的精神;優良的黨風和干部作風、一串串遞增的經濟指標,無不印證著取得的驕人成績。2009年底,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2.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4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7.8%;大口徑財政收入821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7.5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9015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2%;農民人均純收入229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9%。
這一切源于張家川縣委、縣政府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創新機制、加快發展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廣大干部群眾以“科學、風正、團結、謀事、求實、敬業”的精神迎難而上、共克時艱、與時俱進的勇氣,得益于正在奏響的“三部曲”———抓黨建,提供動力;強班子,凝聚力量;謀發展,實現跨越
抓黨建,提供動力
在廣袤的張家川大地,不論是風光宜人的關山腳下,還是古老的阿陽城下,到處舞動著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獵獵大旗。抓黨建,提供動力是張家川奏響的科學發展的“第一部曲”。
黨風正則干群和,干群和則社會穩。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張家川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的民族工作主題,堅持抓基層、打基礎,積極探索民族地區黨建工作的新途徑。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穩定,著力解決村黨組織發展能力不強、為民辦實事熱情不高、整體工作水平偏低的問題。張家川在全縣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在機關單位積極開展了“五個百”活動,在鄉鎮開展了“五個一”優秀鄉鎮黨委創建活動;在村級黨組織中開展“十村示范、百村競賽、后進整推、全面提升” 活動,就是要使村黨組織實現“五個好” ,即:領導班子好,黨員干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群眾反映好。今年后半年到明年底,每個鄉鎮至少要爭創一個在全縣提得起、叫得響,在全市有一定影響的先進示范村,每個鄉鎮至少50%以上的村要成為“五好村”; 后進整頓要收到明顯成效,把后進村整頓轉化為二類村,力爭上升為一類村,爭取全面轉化升級;重點鄉鎮和有條件的鄉鎮要爭創2至3個上水平的先進示范村,力爭80%的村成為“五好村” 。同時,還建立獎優罰劣機制,對涌現出的上等達標村,先進典型示范村,在給予表彰獎勵的基礎上,提高村班子成員薪酬標準,實行優薪優待;對鄉鎮考核末尾村的村黨支部書記進行調整,形成優勝劣汰機制,促進村級班子和村干部為民辦實事、好事,形成干群攜手促發展,共同建設新農村。
張家川還 以“打造服務型鄉鎮機關,培養服務型鄉鎮干部”為目標,大力破解群眾“辦事難、難辦事”的問題,大膽創新,在全縣258個行政村全面推行“代辦式”便民服務工作機制。為了搞好此項活動,張家川縣出臺了《張家川縣鄉村推行“代辦式”便民服務實施意見》,鄉、村兩級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和辦事機構。同時還在各村設立便民服務“代辦點”,確定駐村干部為該村的便民服務代辦員,全程辦理受理事項;各村確定一名協理員,協助代辦員工作。全縣258名代辦員全部實行亮證上崗,全程辦理受理事項。重點為群眾代辦生產經營性項目的各種文件、證件、證照,代辦民政、計生、戶籍、國土、建設、勞動保障等有關證件、證明。凡群眾到“代辦點”申辦的事項,只需提供辦理該事項所需相關材料和費用,由代辦員按《張家川縣鄉村干部 “代辦式”服務流程》全程代辦,并及時將辦理結果告知申辦人。自活動開展以來,全縣共辦結代辦涉及合作醫療、民政救助、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事項1850余件。時下,縣委、縣政府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蔚然成風,他們及時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與群眾“手拉手”聯系、“面對面”交流、“心連心”幫扶,架起了體察民情的“直通橋”、解民所難的“連心橋”和幫民致富的“互助橋”。 縣委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筑牢基層組織建設根基,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凝心聚力謀發展,攻堅克難求突破。群眾說:“過去蓋個章、辦個證,能磨破嘴皮跑斷腿。現在好了,群眾動嘴,干部跑腿;干部受累,群眾享福” 。
強班子,凝聚力量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強班子,凝聚力量成為該縣奏響的科學發展的“第二部曲”。縣委全心全意堅持抓班子帶隊伍,把加強領導班子建設作為首要職責。為了切實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在全縣上下形成良好的干事創業的環境,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去年11月份開始,在全縣開展一次以“齊心正風鼓干勁、創新實干促發展”為主題的治散、治懶、治庸干部紀律作風整頓活動。
此次“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涉及各鄉鎮、縣直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垂管單位的所有干部,重點對象是全縣副科級以上的領導干部。主要是為了解決部分干部學風不正不濃、作風漂浮不實、組織紀律不嚴、進取意識不強、群眾觀念淡薄等問題,以達到“五個明顯”,即全縣干部的紀律觀念明顯增強、服務態度明顯轉變、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團結協作明顯加強、從政行為明顯規范。在全縣建立起干部優勝劣汰機制、獎勤罰懶機制、競爭激勵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形成干部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圍,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干部隊伍,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謀發展,實現跨越
搶抓新機遇,打造新優勢,實現新跨越,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圍繞“四大目標定位”,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民營路、建和諧縣” 的基本方略,謀發展,實現跨越。這,就是張家川奏響的科學發展的“第三部曲”。
爭取項目、儲備項目,強化督促檢查,加強項目管理,張家川邁出堅實的步伐。去年,爭取各類項目112個,總投資4.88億元,當年新開工建設項目65個,完成投資10億元,續建項目28個,完成投資2.3億元。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當年新簽約各類項目23個,簽約資金16.75億元,共實施各類項目32項,實際引進資金5.36億元,增長62.9%,其中新開工項目20個,實際引進資金3.56億元。
特色優勢產業開發紅紅火火。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整合農業、財政、扶貧等項目資金,加大對特色優勢產業開發的扶持力度。張家川縣以轉變畜牧生產方式,提高畜牧業綜合能力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良種引進、凍配改良和養殖小區建設為重點,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畜牧產業。大力發展養殖大戶,做大規模養殖,使全縣畜牧產業實現了由傳統養殖向科學養殖轉變,零星分散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自用自養向商品生產轉變,初步形成了東牛西羊、東繁西育的生產格局。去年, 全縣新建養殖場7個,養殖專業村7個,發展規模養殖戶330戶。全縣大牲畜存欄16.22萬頭(匹),同比增長28%,畜牧業產值完成1.65億元,增長10%。畜牧產業的迅速發展,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為了加快果品產業開發,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張家川縣把果樹種植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工作來抓。去年11月份來,為了確保完成10000畝蘋果基地建設任務,縣上按照點面結合、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做到上山、下溝、入川,力爭適宜種植果園地全部種植。南山梁萬畝蘋果基地建設項目是去年扶貧開發省級試點項目,共有8村2306戶11984人受益。發展蔬菜種植5.6萬畝,建成塑料犬棚500座。胡川鄉王安村楊福海說:“蔬菜富了我們,現在畝均收益由原來的750元提高到11000元。”辦民所需,干民所盼,大力推進社會保障、農民減負、解決行路難、飲水難等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近年來,投資2.95億元,新建公路163條468.3公里,基本上實現了鄉鄉通油路的目標。投資4066.9萬元,實施了渠子梁、連五梁安全飲水等水利項目,解決了4.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聽民意、察民情、為民生。為了抓住國家、省市區域發展戰略不斷調整的新機遇,把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推進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張家川縣組織相關人員從10月11日開始至11月20日, 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研。采取聽匯報、召開座談會、走訪群眾、實地調查等方式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城鎮建設、社會事業等7個大項15個子項的工作進行了調研。各調研組田間地頭走訪談,農戶炕頭話發展,座談會上聽民盼,通過調研,找出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要癥結,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任務和措施,為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提供了科學支撐。
在新的起跑線實現新跨越,張家川全縣上下步伐快捷,思想的洗禮帶來全新、開放的視野,化作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