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在抗洪一線的干群贊歌
一張家川縣干部群眾團結起來共抗災難

黨和政府是我們的靠山
“災難無情人有情” 。從11日至13日,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木河等鄉鎮發生災情以來, 縣鄉主要領導帶隊組成排險查災組,組織群眾轉移。相關部門也積極調動一切力量,開展搶險救災。

據了解,此次洪災造成部分鄉村組道路、河道、供電、通訊線路、廣播電視倒桿。災情發生了, 縣上的醫療、通訊、民政、電力、交通、水務、國土等部門工作人員以及來自四鄰八鄉的鄉親們,風塵仆仆地奔向重災區,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盡快讓災區的鄉親們走出洪水造成的困境,過上平安祥和的日子。縣電力部門迅速組織搶修隊進行供電搶險,力爭盡快恢復供電;縣交通部門,調用挖掘機,及時疏通道路,清理路障, 及時打通通往受災較重鄉村的道路;縣衛生、民政及公安部門,加大衛生指導、防疫宣傳力度和社會巡邏,并積極籌備應急物資,確保受災群眾衛生健康和社會治安和諧穩定。

8月16日,駐縣人武部、武警、消防官兵由部隊主官親自帶隊組成應急搶險隊,投入搶險救災機械,疏通河道,封堵決堤,疏散群眾,轉移群眾財產。張家川電信分公司、張家川移動分公司積極搶修通訊設施。同時,龍山、木河等鄉鎮村民自發組織搶險小分隊加入搶險救災的行列。在龍山鎮 “搶險救災安置點”,村民馬建平說,“大災大難面前,由衷地感受到,共產黨好,政府好!”
公安、武警張家川中隊在張家川搶險

在張家川受災最嚴重的龍山鎮搶修現場,十幾個滿身泥巴武警官兵冒著大雨他們揮動著手中的鐵锨、鎬頭,用自己的雙手修補著被山洪沖毀的河堤……這些娃娃兵就是武警張家川中隊的官兵。
公安、武警張家川中隊自張家川發生特大山洪災害以來,按照上級命令,在第一時間趕赴受災最嚴重的龍山鎮一線,開展緊急搶險任務,為當地受災群眾搬運物資,幫助受災戶清理沖進院落和房屋中的於泥,并承擔了源水河道的搶修任務。
受災群眾生活秩序井然

截止13日,暴雨災害共造成張家川縣8鄉鎮54村150組3520戶18214人受災。縣委、縣政府堅決貫徹“以人為本”的救災理念,科學部署救災轉移安置工作,積極疏轉受災群眾,轉移牛羊家畜、糧食及家電等貴重物資,保障群眾生命及財產安全。
在救災安置工作中,緊密結合受災群眾受災情況實際,突出“安全第一、生活便利”的原則,共設置臨時安置點4處,搭建賬蓬60頂,并通過投親靠友村委會陣地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同時,為及時解決受災群眾生活生計問題,下撥救災資金50萬元,按照每天人均10元的標準給受災群眾發放補貼,保證受災群眾有地方住、有干凈水喝、有飯吃。目前,受災群眾生產及生活已恢復井然秩序。
災難面前“鄰幫鄰”,是責任更是義務

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沒有什么身份,也沒什么頭銜。但在搶險救災的實際行動中,他們始終一馬當先。由一個村民組成的搶險小分隊,混雜在訓練有素的公安、武警官兵搶撿隊伍叢中,顯得那么扎眼,他們沒拿統一的“兵器”,拿的是自家的鐵锨、鎬頭。但他們的這些土家當卻很實用,洪流泥水的龐大氣勢被他們一點一點分化…… 在他們中,沒有一個是國家干部,或許他們還都不是共產黨員,他們全都是實實在在的農民。他們搶救的這個現場,也不是他們自己的村子。只為大災面前的社會責任與義務。當筆者趕赴木河鄉水溝村救災現場時,他們正在緊張的清淤工作中積極忙碌。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重大的災難面前,更需要我們廣大群眾團結起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抗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