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6 20:28:19) 來源:甘肅經濟日報 記者 張增祥 通訊員 馬小平 打印本頁 |
【編者按:正值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省政府研究支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精神,千方百計抓項目、集中精力解難題的關鍵時期,張家川縣第十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該縣經濟社會高速增長的五年已然“輕舟已過萬重山”(主要經濟指標比2006年底有了大幅度的增長,預計年底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7.2億元,增長1.3倍;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57億元,增長94%;財政收入1.3億元;財政支出12億元,增長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億元,增長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億元,增長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60元,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750元,增長1.5倍);這一次,現任中共張家川縣委書記劉長江,將以其新的政治報告,劃出一個清晰的路線圖,新一屆張家川縣委將有嶄新的戰略,指引阿陽大地未來五年的發展。五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全縣的第一要務不動搖;五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縣各項工作不動搖;五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堅持穩定壓倒一切不動搖;五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動搖;五年的發展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堅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動搖。】
 就張家川縣五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績及未來的發展思路,記者專訪了張家川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中奇。
馬中奇介紹,預計到今年底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7.2億元,增長1.3倍;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57億元,增長94%;財政收入1.3億元,財政支出12億元,均增長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億元,增長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億元,增長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860元,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0元,增長1.5倍。經濟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五年來,大力實施農民增收工程,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畜牧產業不斷壯大。蔬菜、馬鈴薯、大麻、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有了新的發展。完成了東峽、石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了渠子梁、連五梁、劉堡梁飲水安全等一批水利骨干項目,解決了全縣一半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沼氣建設效果良好,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扶貧開發有力推進,勞務產業發展迅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面完成。
五年來,實施了以城區道路延伸改造及行政廣場等工程為重點的新城區建設,縣城面積擴大了近一倍。回鄉風情園等縣城“十大工程”開工建設,恭門鎮城鄉一體化“八大工程”啟動。出臺了加快龍山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意見。加大馬鹿、梁山等小城鎮建設力度,城鎮化水平明顯提升。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實施了農田道路建設工程,城鄉基礎條件顯著改善。
五年來,我縣爭取到省、市扶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優惠政策,各類項目367個,總投資17億元,累計實施各類項目490個,完成投資38億元。特別是爭取到了天平鐵路、莊天二級路、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路、國家和省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補貼試點縣、城鄉養老保險試點縣、國家級扶貧片帶開發等事關全縣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在項目拉動下,縣域經濟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在談到今后五年的發展思路時,馬中奇說,張家川縣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項目和科技為支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核心,按照“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圍繞“五大目標定位”(把張家川建成全縣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示范縣,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甘肅省精密鑄造產業化基地,隴東南畜牧大縣,關中—天水經濟區特色旅游區),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突出抓好項目工作。以“十二五”規劃為導向,以自治縣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為平臺,以省、市的優惠政策為保障,創新思維,拓寬思路,搭建平臺,精心謀劃和建設好一批事關全縣各行各業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
二是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耕地梯田化、飲水安全化、道路網絡化、溝梁林帶化、耕作機械化、鄉村清潔化”的要求,切實加大梯田建設、農村飲水安全、農田道路、造林綠化及農村環境治理的力度,積極爭取水利水保項目,有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確保建縣60周年時全縣基本實現“六化”目標。
三是全力推進交通道路建設。按照“出縣道路高等化、通鄉道路柏油化、通村道路水泥化、村內道路全硬化”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全縣路網結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奮力破解交通不暢的瓶頸制約。積極配合做好天平鐵路和莊天二級公路過境段建設,盡快啟動建設縣城—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繼續實施好農村道路通暢工程和通自然村及農田道路建設,加大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力度,以交通的大發展支撐全縣經濟社會的大跨越。
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堅持把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作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建立健全礦山環境和生態恢復補償機制。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切實實施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天然林保護、重點公益林建設等生態項目,大力開展城鄉衛生清潔工程,促進全縣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五是著力發展勞務經濟。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的主要抓手,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緊扣市場需要、緊扣農民實際、緊扣農村發展,強化勞務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勞務輸出的技能化水平。
六是全面加強扶貧開發。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為主要方式,搶抓我縣列入國家六盤山區連片特困地區和全省特困縣的機遇,積極爭取扶貧項目,大力整合各項資金,以清水河流域、大陽后溝流域、胡川祁溝流域為重點,實施整流域治理工程,整片帶跨鄉鎮扶貧開發,盡力改善基礎條件,培育優勢產業,提高“造血”功能,加快脫貧步伐。
七是加快旅游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打響以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為主的草原生態旅游、以宣化崗拱北為主的民族風情旅游、以馬家塬戰國古墓為主的歷史文化旅游“三大旅游”品牌,力爭將我縣旅游資源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走廊規劃,主動加強與關中地區的聯系,借船出海,擴大影響,提升張家川旅游的知名度。引入市場機制,加大對旅游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環境,優化旅游產品,提高服務水平,使旅游業真正成為全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八是做大做強礦產和能源產業。堅持優質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促進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圍繞建設甘肅省100萬噸精密鑄造產業化基地,組建張家川精密鑄造股份有限公司,把我縣東部工業園區建成集采、選、冶、鑄為一體的礦產業循環經濟園區,使礦產業真正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結合隴東煤炭資源開發和運輸通道的建成發展煤電、煤化工項目,加快風電開發步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