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1》系列報道之六
張家川縣農業生產再創佳績

201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農業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省、市、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針,以“穩糧、增收、強基礎、促和諧”為目標,按照“三區三園五帶”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堅持“川區抓蔬菜,山區抓洋芋,淺山抓玉米,高山抓藥材,東部抓大麻,西部抓果品”的農業產業布局原則,突出結構調整、培育特色產業,注重科技創新,全面實施農業項目建設等工作,使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糧食產量穩中有增。今年,面對去冬今春持續干旱和夏秋洪澇、冰雹等各種自然災害,縣農業局狠抓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使糧食產量在大災之年仍喜獲豐收。全縣糧食產量達10.96萬噸,較上年增長0.3%。

種植結構不斷優化。種植業內部結構呈現出可喜的“兩增一減”趨勢(經濟作物、秋糧面積增加,夏糧面積減少)。據統計,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59.2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6萬畝,蔬菜、胡麻等經濟作物13.22萬畝。糧經比調整為3.5:1,夏秋比調整為48.6:51.4。

園區建設初見成效。一是西部山區農業綜合治理示范區逐步實現農作物耕種機械化。以機耕、機播、機收、機深施化肥等為主要內容的機械作業,建立了梁山、馬關鄉2個萬畝農機綜合示范鄉,完成機耕4萬畝,機深施化肥12萬畝,機械鋪膜0.4萬畝。同時,在西部6鄉鎮傾斜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共補貼農機具260臺(套)。二是西部川區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實現建點連線,全面發展。在川王、龍山、大陽3鄉鎮種植全膜玉米3.02萬畝,全膜小麥1450畝。在石峽灌區新建塑料大棚1800棟,900畝。其中:川王鄉新建塑料大棚1400棟,大陽鄉新建塑料大棚260棟,龍山鎮新建塑料大棚140棟。三是蔬菜園建設全面發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7.6萬畝,新建塑料大棚3210棟1605畝。鞏固并新建蔬菜園13個7200畝,其中:露地蔬菜生產園3個3000畝,保護地蔬菜生產園10個4200畝。

全膜技術全面普及。一是圓滿完成了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今年,共完成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種植11.38萬畝,建成示范區(點)19個4.08萬畝。其中:萬畝片帶2個,面積2.32萬畝,千畝示范點12個,面積1.2萬畝,重點示范點5個,面積5600。二是今年秋播中,在中、西部10鄉鎮完成全膜覆土穴播小麥4.02萬畝,占任務的100.5%,創辦示范點2個,面積7100畝,經專家對去年全膜覆土小麥測產,增產幅度達48.5%,全膜技術的全面普及,對提高全縣糧食生產水平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特色產業發展迅速。一是馬鈴薯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今年,按照“三區三園五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借助馬鈴薯擴繁項目和縣政府從1000萬元的農業和農村工作扶持資金中籌資了140萬元,先后調進種薯165萬公斤,重點對1.1萬畝一、二級擴繁的種薯進行了補貼,極大的調動了群眾的種植積極性,大田推廣9萬畝,實現了馬鈴薯脫毒種薯全覆蓋。二是以塑料大棚為重點的蔬菜產業快速發展。以大路菜種植為基礎,保護地種植為重點,間作套種為補充。全縣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7.6萬畝,總產量達15.0萬噸,實現總產值24990.5萬元。同時,在龍山、川王、張川、恭門4鄉鎮18村建成地膜鮮青椒、甘藍、大蔥、胡蘿卜、高山娃娃菜、設施蔬菜6個蔬菜基地。在川王、龍山、大陽、張川、恭門、馬關等9鄉鎮新建塑料大棚3210棟1605畝。三是在中東部9鄉鎮15村種植中藥材0.89萬畝,集中連片種植6064.2畝,種植品種主要有:黨參、板藍根、黃芪、獨活和柴胡。四是在馬鹿、閆家2鄉12個村種植大麻1.2萬畝。

科技含量不斷增加。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的,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了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工作。共引進一膜兩用技術等新技術3項,引進小麥、玉米、馬鈴薯、蔬菜等農作物新品種達70個,落實全膜小麥覆土技術試驗、全膜玉米、馬鈴薯,全膜壟作栽培技術,優質馬鈴薯良種引進,馬鈴薯晚疫病流行性分析及綜合防治技術等各類試驗86個,落實各類農作物示范35個,面積達11.65萬畝。

植保工程效益明顯。今年,始終把大田防治放在農業生產工作的首要位置來抓,采取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辦法,組織專業技術人員112人(次),深入全縣15鄉鎮田間地頭,動員群眾共防治各類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面積達196.98萬畝(次),挽回糧食損失5472.1噸,挽回油料損失246.3噸,把損失控制在5%以內。
沼氣建設蓬勃發展。截止目前12月5日,共開挖沼氣池1000口,澆注1000口,建成1000口,裝料976口,產氣817口,“三改”1000戶。

農機裝備水平明顯提升。通過實施農機補貼項目,有效推進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設施農業的發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0.24萬千瓦,拖拉機擁有量5235臺,擁有各類播種機5970臺,人畜力鋪膜機670臺,農業機械總作業量達到35千公頃,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0.9億元,農機經營純收入0.27億元,農業現代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為農業生產節約經營、提高效力奠定了基礎。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今年,縣農業局進一步創新思路,完善“定目標、定責任、定措施”的項目工作“三定”考核責任制,緊緊抓住政策機遇,拓展爭取渠道,內引外聯,主動出擊,不斷增強農業生產后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截止11月30日,共爭取實施旱作農業、農作物良種補貼、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農村沼氣、農機具補貼13項,資金達1689.7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