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三十二
發展中的十年 張家川縣政協工作略憶(二)
原縣政協主席 李棟一

著眼微觀服務辦實事
始終堅持把反映民心,經常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作為履職盡責的基本要求。始終把服務發展,服務人民群眾,服務委員作為履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不斷提高對全縣工作的參與度。堅持把全縣中心工作作為政協工作的中心點,把縣委、縣政府的重要工作作為政協工作的著力點,積極跟進,自覺融入,主動服務,推動落實;對縣委、縣政府的日常工作,也注意通過一定的途徑與之呼應,形成共鳴,為全局工作加油鼓勁;對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注意深入調研,找出規律,探索方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對那些黨政無力顧及,而政協有能力做的事情,著力想方設法,努力辦好,協助黨政拾遺補缺,解決難題,辦實事;對委員在履職盡責及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及時走訪了解,多方呼吁和銜接,爭取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解除后顧之憂和實際困難。著力在服務中履行職能,在履行職能中搞好服務,在搞好服務中辦實事,辦好事;在體察民情、通達民意、促進民富上見成效。
10年里,把關注民生、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服務委員作為政協履行職能的重中之重,從感情上貼近,常懷親民的理念,常樹幫民之德,常踐富民之舉,把愛民便民融入政協工作的整體過程中,落實包鄉包村聯戶便民制度。按照縣委的安排,縣政協主席先后分包大陽鄉和劉堡鄉,聯系幫扶大陽鄉的豁峴村、汪洋村、楊灣村和劉堡鄉的米家村、劉堡村、李山村特困戶11戶40多人,共捐送各類款5000多元,幾位副主席也各分包一個鄉鎮(先后分包馬鹿、閆家、張棉、恭門、平安、渠子等鄉鎮),政協機關也先后分包大陽和劉堡兩鄉鎮所屬的8個村,聯系特困戶60多戶,協調和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積極協助馬鹿、劉堡、大陽等鄉鎮向省、市、縣爭取項目和扶貧資金及民間捐助資金累計120多萬元,解決了一些特困村的通路、通橋、通水等基本設施建設中資金短缺的問題;配合有關部門組織科技、文化、教育、衛生、農口等行業的政協委員,開展了四次“三下鄉”活動,受益群眾達2萬多人(次);縣政協主席會議班子成員及政協機關人員緊扣全縣階段性工作,及時深入鄉村傳達精神,宣傳動員群眾,配合督促檢查,協助促進工作任務的完成,使所聯系鄉鎮的整體工作年度排名不斷前移,大陽鄉、閆家鄉、渠子鄉由后三名前移在中上位次,劉堡鄉、張棉鄉、恭門鎮連續兩年被年度考核評為二等獎和三等獎,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獎勵。堅持開展“三聯系三走訪三促進”活動,即政協主席會議班子成員聯系走訪常委和委員,促進履職盡責;政協機關聯系走訪委員單位,促進協調配合;政協委員聯系走訪身邊和所在界別的群眾,促進團結和諧,從而不斷促進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服務委員的活動常態化,不斷增強實效性和廣泛性。10年來,先后走訪委員達1600多人(次),涉及到了20個界別,其中走訪次數最多的是宗教界、無黨派、臺屬、僑眷、工商聯、文化、教育、衛生、經濟等界別的委員。

2007年5月原省政協副主席楊鎮剛來張家川縣視察工作
傾心維護穩定做奉獻
始終堅持把凝聚人心,積極為構建和諧社會獻計出力作為履職盡責的基本職責。人民政協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政協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要體現廣泛聯系,求同存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祖國統一,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上來。始終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和穩定壓倒一切的理念,注重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注重積極發揮宗教界委員和宗教界上層人士的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堅持“三和”(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兩共同”(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積極配合開展“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和“四個維護”(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的教育活動。把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體現和貫穿于工作實踐中,匯集同心同德,共謀發展的智慧和力量,鞏固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著力為致力共同事業匯聚力量;著力為充分發揚民主匯集力量;著力為真誠合作匯聚力量;著力為加強新的社會階層的聯合匯聚力量,不斷增強各界愛國、愛縣、敬業、誠信、守法的自覺性,致力促進發展,奉獻社會,為張家川的文明、發展凝心聚力。不斷鞏固和發展張家川縣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10年里,縣政協班子成員帶領全體委員,始終把凝心聚力、維護穩定作為頭等大事,常抓不懈。積極配合縣委統戰部和縣民族宗教局等有關部門開展一年一度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大力學習和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貫徹縣委書記劉長江提出的“三支隊伍建設”(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和宗教人士隊伍)的大理念,不斷加強宗教場所的依法管理和對宗教人士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的落實,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全省第一家落實了256名宗教人士的生活補貼;縣政協積極主動爭取縣委、縣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先后九次組織委員和縣政協機關人員外出考察學習、取經增智活動,其中四次組織宗教界委員及部分宗教人士代表150多人(次),赴北京、山東、遼寧、寧夏、內蒙、山西、四川、陜西、重慶、云南、貴州、新疆、河北等地參觀考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每組織參加一次宗教界委員和宗教界人士的外出考察,他們可欽可敬的良好品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對縣政協班子成員及機關工作人員都是一次次學習提高的大好機會,從中得到了考察學習和做人做事美德學習的雙收獲。大力配合開展“三個離不開”和“四個維護”及“三和”、“兩共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愛國愛教、愛縣愛家”和團結共建、共建共享美好張家川的自覺性。堅持配合有關部門用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開展教育;積極開展回族良好“四德”的發揚光大教育,即誠實公正、慷慨仁慈、克己慎獨、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個人品德;敬孝父母、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的家庭美德;勤奮敬業、公正守信、熱情服務、樂于奉獻的職業道德;勸善戒惡、助人為樂、熱愛集體、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通過宣傳教育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使“三和”、“兩共同”的良好局面更加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