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上半年,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鄉鎮按照縣委十二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縣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圍繞“五大目標定位”,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為總體工作思路,結合各自實際,倍加珍惜機遇,勇于破解難題,著力培育特色亮點,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項工作任務,本網現將推出《張家川縣鄉鎮工作巡禮》系列,對各鄉鎮特色及亮點工作予以報道。
科學發展 率先發展 和諧發展
——張家川縣鄉鎮工作巡禮(龍山鎮篇)
2012年,龍山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主題,搶抓縣委、縣政府加快龍山鎮經濟社會發展、振興皮毛產業39條《意見》的大好機遇,著力破解難題,團結和帶領全鎮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深入推進“兩個共同”示范鎮建設,強基礎、促生態、優產業、保民生、加快推進社會事業建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通過半年的工作,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

思路謀劃大手筆 針對龍山鎮人多地少、基礎設施落后、服務無品牌、干部群眾高文化低素質的基本經濟社會特征,龍山鎮確定了總體發展思路(統籌規劃先行,基礎設施緊跟,皮毛產業振興,商貿物流提升,機制體制創新,整合資源推動);農業發展思路(蔬菜、蘋果、牧草“三個一萬畝”,力爭3至5年時間實現“牧草戴帽、果樹纏腰、蔬菜穿鞋”的戰略構想);城鎮建設發展思路(“一城四區”城鎮組團式發展,一城,即整個城區;四區,即城鎮以西規劃建設皮毛園區、中心建設商住區、以東建設商貿區、以南舊城改造區,“東西延伸、南北拓展、利用半山、增大容量”)。

基層組織大提升 3月下旬對20個村兩委和69名村干部進行了考核;重點抓好西溝、官泉兩村后進村整頓轉化工作,在西溝村選派鎮干部為黨支部第一書記,培養村干部后備隊伍;在官泉村針對村干部年齡老化問題積極探索村干部辭退離任制度;今年8村新建改擴建7個村陣地。

產業結構大調整 結合龍山鎮實際,按照年初制定的農業發展思路,在北河村積極開展千畝果園建設。年初在北山梁共栽植苗木600畝;在鄭家村流轉土地150畝建塑料大棚400座;大力推進畜牧業發展,重點抓好連柯村牧歌養牛場建設;結合春季畜禽防疫,實現了防疫工作的全覆蓋;在鄭家、北河、西川等8村流轉土地1780畝,推動了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今年新注冊3家,累計達5家,成員117人,已培訓社員364人次,帶動農戶500多戶。

基礎設施建設大推進 街亭路建設工作,在西街小學北面南面實施商鋪建設和步行街建設;將西大寺巷拆遷擴展修建清真食品一條街,現已完成拆遷6戶800平方米;南街木材市場和活畜交易市場建設,今年年初共為兩個市場建設流轉土地50畝,其中木材市場總面積30畝,活畜交易市場總面積20畝;兩個市場建成投入使用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北街村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擴建永興綜合市場,目前,拆遷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積極協調做好加油站的搬遷工作,對該段區域進行重新規劃,現已完成了規劃階段;對經銷公司和北街村委會進行改建擴建,已投資110萬元建成占地1056平方米“百惠購物商場”一座。

城鄉面貌大改善 今年全鎮“一事一議”小巷道硬化項目有16個村,目前已全部開工建設,完成任務的50%;至目前安全飲水工程建設開工建設的有11村,至目前完成的有8個村,到年底實現我鎮安全飲水全覆蓋;馬黑曼村整體搬遷工作。一期工程征用土地13畝,共規劃了29戶,投入140萬元,房屋主體工程現已全部完成,8月份將全部入住;6月定為城鎮管理集中整治月,通過整治城區秩序明顯好轉,交通暢通,城區衛生干凈整潔;通過以上硬環境建設和軟環境的整治與創新,促進了城鄉面貌大改善。

紀律作風大轉變 積極開展效能風暴行動,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先后制定并完善了《龍山鎮干部管理辦法》、《村干部定期到鎮政府工作制度》、鎮干部簽到制和抽簽匯報制以及考勤機早晚考勤制、一般干部日志制、領導干部周志制、周一周四集中學習制、鎮村干部請銷假制度;進一步完善周工作會議制度。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機關效能建設制度體系。

社會管理大創新 全面推行“三三五五”社會管理工作法,創新社會管理,今年在轄區20個行政村通過民主選舉全部成立了村代會;深入開展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積極配合省、市、縣單位開展調研摸底,并且主動去蘭州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和天水華天電子集團搞好銜接和脫貧奔小康規劃制定工作,確保包聯制度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