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六十二
追尋張家川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三)
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必定有她深厚的底蘊;一段滄桑歲月,必將有她印證的痕跡。2013年,正是古阿陽——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縣60周年。伴著昔日后川河水洶涌不息的記憶,追隨巋然屹立的亙古關山,既是關隴古道之要沖,又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塞要道,座落于中國甘肅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隴山西麓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熱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民族文化。作為 “秦人”的起源和發祥地之一,至今彰顯著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文化魅力,成為諸多學者、文人追尋探索現代文明和歷史文化發展的“索引”。
回族聚居區的形成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南部唯一的回族聚居區,但回族聚居區的形成,主要還是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至1874唯)陜甘兩省回民反清斗爭失敗后,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張家川,形成了回族聚居區。
張家川從元明開始,已有少量回族居住。依據一些零星史料推斷,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成吉思汗在結束第一次西征時,將被征服國家的“回回”群眾編成衛軍、親軍、“探馬赤軍”等,協助蒙古軍隊作戰,或派遣到各地駐防,或在中國的西北部屯兵墾田,日久便散居各地,這些人在內地有的經商、有的從事各種小手工業。其中有一批“回回”便進入張家川定居屯墾。據《元史》記載,元朝因多次移軍屯田和軍隊的不斷轉移,眾多的“回回”軍散布西北各地,他們就地駐扎屯墾,亦兵亦農,墾田備戰,后因軍隊編人民籍,成為民戶,與當地漢族聯姻結親,有一部分定居生活在張家川地區,從事農業生產。據《明史》記載,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至1424年),成祖朱棣對海外邊遠諸國招徠懷柔,使西域貢使、商人由新疆吐魯番、哈密等地進入河西走廊直至關中,歲歲不絕,且有留居中國的,不僅經商,還定居為農。張家川位居關隴交通要道,是農商具茂的地方,一部分商人在經商往來中留居,使張家川逐漸形成了回漢民族雜居的情況。到清代中期,由于一部分回族后裔,先后以投親靠友、經商開店、做皮毛生意等方式,選擇有回民居住的村落和集鎮定居。當時,境內大部分為荒山大林,地少人稀,群眾多以一姓一族為聚居處,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回族村莊,回族人數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境內東關、西關、上磨、劉堡、梁山一帶。
張家川形成回族聚居區的主要原因是,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至1874年)西北回族反清斗爭失敗后,清廷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甘肅清水、秦安兩縣境內的張家川鎮、恭門鎮、龍山鎮、胡川、劉堡、平安、張棉驛、川王、連五、梁山、閻家等地。被安置在張家川的降清回民軍共有三部分:一是李得倉部。李得倉在寧夏固原肖河城降清后,其所部“南八營”官兵及群眾,共有9.62萬余人,被安置在張家川的有3.1萬余人,他們有張家川本地人、禮縣鹽官人、秦安蓮花城人、陜西固關人、陜西鞏昌人、甘谷人等。二是崔偉部。清廷將在西寧之役失敗后被迫投降的崔偉部,即陜西鳳翔籍回民軍和眷屬共l萬余人,安插在清水、秦安兩縣境內的恭門鎮、張川鎮、龍山鎮。他們是陜西省風翔“三十六坊”人、麟游、渭南、澄城人、甘肅省華亭神峪河人、靈臺人。三是畢大才部。畢大才西寧兵敗投降后,被安置在張家川地區的官兵及眷屬共有3280人,他們多為涇陽、三原、藍田人,集中在今連五鄉境內。至此,張家川地區的民族成分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以前的漢民多回民少變為回民多漢民少的回族聚居區。此后,陸續又有回族后裔、親戚因逃荒或經商留居張家川鎮、龍山鎮、胡川鄉、木河鄉一帶。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又有河南的張、馬、丁、白等姓皮毛商20多戶連同眷屬遷到張家川定居,還有因逃荒、經商留居到張家川的外地回族群眾,共同形成了一個以張家川鎮為中心,人數較多,面積較大的回族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