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關山古道已是一片坦途

長寧驛的孩子們。 本圖由本報首席記者王文元攝

秦嶺細鱗鮭

細細找尋八卦石的神奇之處

關山牧場的牛群

隴頭流水的韻致
關山,在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內,因其上有歷史上著名的關隘而得名,它橫亙于張家川東北,綿延百里,是古絲綢之路上扼陜甘交通的要道。 自周秦至漢唐直至明代海運未開通以前,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歲月中,穿越關山的關隴古道一直是我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陸上紐帶,沿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是古絲綢之路上建筑工藝最高、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道群。歷史上,自長安西去,多經關隴道,其中必越關山。只有翻越了關山,才會到達更加遙遠的河西走廊。東望漢中、西控隴右的隴山南段——關山,因其特珠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千百年來文人墨客里常常提及的一道山脈。
關山古道:古人曾悲歌行路難
我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著一些古典的情懷,有一首北朝民歌《隴頭歌辭》: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卷入喉。
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看到“念吾一身,飄然曠野。”一句,竟然不能自已。
查閱了相關的史料,似乎一切線索都歸向橫亙在甘肅張家川和陜西隴縣的關山。關山古稱隴山,又曰隴坻、隴坂、隴首,那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9月12日9時早晨記者一行從張家川縣城出發,經恭門鎮前往馬鹿鄉,它坐落于關山腳下,是張家川縣的東大門,與陜西省隴縣相連。去馬鹿的一途山嶺之上,草色覆蓋,讓我懷疑之前對張家川濯濯童山的印象是否確切。
到馬鹿鄉,公路邊有一條同名的河流閃著金波流淌,提醒我們不要忘記2012年是豐水之年。
據說馬鹿原名馬鹿坡,因歷史上野生動物馬鹿多而得名。
我們從馬鹿鄉往山巒起伏的關山而去。同行的當地作家楊逍說關山古道共有南北中三條線路。
北線,即秦家源古道,是關山古道最早的一條干道。這條干道的大致走向是從張家川縣恭門鎮經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至隴縣固關。
南線即咸宜關道。從隴縣西行經咸宜村,在崖付溝口分途進溝,一路上行經馬鞍子、駱駝巷、鬼門關至蔡子河,再經驛程溝至長寧驛,一路經碑志梁,出黑溝接南寨鋪。咸宜關道始修于元朝,是三條干道中修建最晚的一條。
路況最好、作用最大的應該屬中線,也就是隴關道(關隴大道)。出于節省路程的考慮,我們穿越關山的路線就選定在這一條。
專家們早已考證這條開辟于西漢初期的關隴道是絲綢之路南大道從長安進入甘肅的必經之地。它的具體走向有兩個:其一是由長安出發,過今日之隴縣,通過固關鎮,翻越隴坂,到達分水驛(位于今張家川縣馬鹿鄉東北10公里的老爺嶺),沿馬鹿——閆家店——弓門寨(秦置邽縣)——張川鎮(漢置隴縣)——龍山鎮(漢為斷山)——秦安隴城西行經秦安縣到達天水;其二是沿弓門寨(今恭門鎮)、樊河經清水縣城再到達天水。
通往隴縣的公路一直在綠色的林莽之間穿行,讓我擔心它終將像一條青蛇在山林深處迷失。
在張家川境內我們見到的是狹谷是險峰,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一到隴縣的關山牧場,地理風貌大變。
關山牧場地形沒有尖峰突兀之勢,只有秀麗純樸之風。山頂是一片林子,山腰是美麗的草甸,遍布牛馬,而山谷中是一條撥動著琴弦的小溪,冥冥中的神祗只是隨意顯露了一下神跡,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已然喜不自勝了。關山牧場既不同南部秦嶺山地,也不同于周圍黃土高原,有人這樣評價“隴坂滿目皆千仞,唯有關山以秀媚”。
既有牧場之名,往上追溯,我們能得出答案,關山一帶就是秦始皇祖先養馬的地方。《史記·秦本紀》說,秦非子做部落首領時住在犬丘,他很善于養馬和畜牧。對于犬丘,古典中是這樣解釋的:“犬丘,又名西犬丘、西垂。漢置西縣。”據《甘肅省通志》記載:“西縣故城在(秦)州西南120里……”
看著谷歌地圖細細分辨,我們很容易就判斷出它在今天的關山一帶。
三十七條溪澗的奔流:隴頭流水的最初意象
與我們所欣賞到的牧場牧歌式的優雅不同,古人對關山的詠嘆集中在它盤桓旋曲的險阻給行旅心靈帶來的不適感和情感的重壓上。與我們不到兩個小時就穿過關山進入陜西境內相較,古人的行程未免有些悲催,《太平御覽·地部十五·隴山條》載:“天水有大坂,名隴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
七天才能越過關山,怪不得張衡在《四愁詩》里有過“欲往從之隴坂長”的感嘆。而王維的“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杜甫“遲回渡隴怯,浩蕩及關愁”等等,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個“愁”字。
“隴坂高隨天,隴水鳴濺濺。”在攀越關山的過程中,似乎長安所有的繁華落幕,一路西行,只有嗚咽的流水相伴。
這流水是何等的多情,一路眷戀不去。關山有82條溝谷,凡溝有水,凡谷有溪,凡澗有流,37條溪澗,均為馬鹿河的支流。
除了我前文引用的《隴頭歌辭》之外,“銜悲別隴頭,關路漫悠悠。”“隴頭征戍客,寒多不識春。”“塞外飛蓬征,隴頭流水鳴。”“隴水不可聽,鳴咽令人愁。”“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
隴水和關山,承載了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的離愁和鄉思。
佛爺崖太極八卦圖就在關山腳下,是我們此行不可忽視的地方。
在關山佛爺崖尋訪“八卦石”名勝的時候,我們無意間探得細鱗鮭的奧秘。
在附近一家養殖場的魚塘里,因為9月11日張家川境內下過一場暴雨,它們靜靜地潛伏在渾黃的水面之下, 熱心的養殖場老板趙先生特意領我們到孵化池里一睹該“神魚”的尊容。
它通體呈淺黃色,全身細布密密麻麻的黑色斑點。它略微受到驚嚇,就匆忙逃走,大有柳宗元筆下的“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游魚的神韻。
趙老板說細鱗鮭的全名是秦嶺細鱗鮭。屬魚綱鮭形目鮭科細鱗鮭屬,為中國所特有,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屬瀕危物種。僅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漢水北側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
他說,秦嶺細鱗鮭生長快,肉質細嫩,無肌間刺,味道鮮美,有防止血栓,加快傷口愈合之功能,亦稱腦黃金,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宋代即為朝廷貢品。野生的細鱗鮭受保護不能吃,能吃的是次生代,也就是野生魚的孫子輩。
細鱗鮭的插曲讓我更多地不是探尋古人的精神世界為何總是那樣苦悶,而是更多地關注“隴頭流水”在地理方的含義了。
“隴水”與“隴頭流水”異質同構,“隴水”是專指,是隴右某條小河的專名,這在歷史文獻中多有反映,但后來演化為泛指,則與“隴頭流水”質構皆同了。“隴頭流水”則始終是泛指,指隴山森林、溝澗中之溪流、瀑布,為外延較小的泛指;后來于詩文中則泛化為隴右大小河流,均可謂之“隴水”“隴頭流水”。顯然,不僅“隴水”被泛化了,而且“隴頭”也被泛化了,最終成為今甘肅省簡稱之一。
一座山脈內外的民風之變
從關山牧場開始,汽車的海拔表已從最高2120米一路下降,到關山底下的段家峽、曹家灣一代,始終在1000米左右徘徊。農田里的作物也從張家川的麻子、糜子變成了大片的煙葉。
我們從天成鎮上寨子村過一座拱橋,折向往北17公里,過段家峽水庫,去找尋關山古道的一個關鍵性地名——固關鎮。
固關鎮住戶的窗欞前幾乎清一色掛著惹眼的紅辣椒。看它肉厚條長,紋理勻稱,色彩紅艷,我食指大動,在吃飯的時候特意點了一盤素炒辣椒,食之果然色鮮味美。老板娘有些得意:“隴縣的辣椒有個名頭叫‘秦椒之王’,可不是白叫的。”
和辣椒一樣火辣辣的還有隴縣的方言。走在固關鎮的街上聽到人們說的方言似乎和我此前從影視劇里了解到陜西方言的不同。楊逍說,隴縣的語言劃分上屬關中西府方言。西府話聽著好像與甘肅口音相近,其實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隴縣方言中古漢語詞匯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是隴縣方言歷史厚重的表現。
“賣愛哩!” “賣恨哩!”
每逢農歷端午節前后,如果你在隴縣街頭散步,就會聽到這樣的叫賣聲。外地人一聽,不可思議,什么“愛”、“恨”都可以賣嗎?
其實,這是由方言造成的巨大誤會,當街賣的是“艾草”和“酸杏兒”。
站在固關鎮街頭探看,遠處的關山逶迤蒼茫,蜿蜒如龍。有著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古道,關山上曾經設立了不少關隘,固關首當其沖。雖然名曰“固關”,其實據歷史記載固關是故關諧音而得名,據隴州35公里處為故關;“昌盛則固關”,它只是隴關古道上西行翻越隴山的一個驛站,一處兵站,一條老街。
固關背靠關山。關山古道,有專家考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形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伏羲氏族曾在關山一帶生活,從而有了古道最初的雛形。發源于甘肅隴南禮縣一帶的秦人的崛起,秦人東遷,正是經過關山而到達關中的。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西巡的大致路線,也是出咸陽,經隴縣,到達今天的甘肅平涼一帶,為關山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而這條路線就是我們穿過的中線。路況最好、作用最大,早在西漢時期,張騫開辟了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
從長安出發,第一個驛站就是固關。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一批又一批地從固關老街走過,街上究竟走過了多少客商,運輸了多少絲綢茶葉瓷器或者玉石馬匹,恐怕誰也難以計數。直到明清時期,由于全國經濟重心相對南移,穿過固關的關山古道才從繁盛漸漸走向衰落。
清冷長寧驛,那條小道曾直向關中
關山附近有兩個地名長寧驛和張棉驛都和驛站有關,這等同于蘭州的地名沙井驛、武勝驛、紅城驛等。雖然那些雕梁畫棟的建筑早化為煙塵,但那種浩蕩的古風仍然在史書的冊頁中撲面而來。
通過唐代詩人岑參的詩句幾乎可以還原當時官道一片繁忙的景象,他在這首題為《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詩里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出,唐代的關山古道,不但關隘遍野,而且還設有不少驛站。
先說張棉驛。出使西域為漢王朝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的張騫回到長安后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并欽定張騫長子張綿為亭驛官職,建立驛站在今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石橋村,轄行政、軍事為一體。后因羌人不斷騷擾,張綿便將驛站遷移到今張家川張棉鄉所在地。因驛官名叫張綿,后人稱此為張棉驛(棉是綿的同音),名傳至今。
而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為了打通西方商路,漢武帝派人進行了兩次探險,其中一次是翻越隴坂,通過對沿途地理和北邊敵情的了解,最后選定關隴道為西進首選路線。為了確保這條路線的暢通,漢武帝在沿線設置天水郡及平襄、隴縣(今張家川縣城西坪洮塬一帶)、清水、戎邑、略陽等縣。沿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驛馬三十里一置”,交通很便利。隋煬帝積極拓邊時,關隴道又一次得到大規模的拓建,達到了通過御駕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