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命題】在新建的新農村及文化惠及的許多村莊墻面上都繪有一幅幅漂亮的山水畫、一張張生動傳神的漫畫,或是一條條富有哲理的標語。這些墻被村民稱之為“文化墻”。
農村“文化墻”因其方便自然、醒目明顯的特點,成為弘揚張家川縣先進文化、營造文明鄉風的有效途徑和載體。近年來,張家川縣致力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別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轉移到一些邊遠鄉鎮,農村群眾日常文化生活貧乏的村莊,針對農村農民農閑時節,農民靠打牌賭博打發時間階段,張家川以“文化墻”的宣傳形式,代替以往遇到重大中心工作,臨時組織宣傳車沿街跑、標語村村貼、橫幅路上拉,這樣的宣傳不僅耗費了人力物力,而且群眾對國家各項惠農政策依然不明了。近年來,張家川縣結合新村建設、戶戶通和城鄉清潔工程建設,利用農家“文化墻”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精神文明建設,以點帶面逐步推廣,形成農村文化傳播新載體。目前,全縣累計投入資金68萬元,在30多個示范自然村創作墻體書畫440多幅,繪畫面積3300多平方米。“文化墻”覆蓋約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成為一道道賞心悅目的鄉村美景。
“文化墻”作為城鄉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弘揚文化、傳播文明的有效載體,在引導市民走向新生活、改變陳規陋習、普及文明知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墻本身就是藝術品,要真正地把好事做好做實,真正發揮文化墻的展示作用。”恭門鎮文化站站長王成科說,繪制文化墻工作強度大,時間一長,手臂、頸椎便酸疼。盡管如此,看著凝結心血和汗水的文化墻,心里很自豪,特別是每次繪畫時,不時有村民前來圍觀稱贊,心里更是美滋滋的,能夠為鄉親們做點事,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到文化和道德的力量,累些也是幸福的。
近年來,張家川縣以“兩爭兩迎”(爭創計劃生育國優、爭創文明縣城、喜迎黨的十八大、喜迎60周年縣慶)活動為重點,通過在鄉鎮、社區修建文化墻,用藝術手法創作出一面面“文化墻”,讓光禿禿的墻壁變成一本會說話的“教科書” 。

【新創新】依托新農村建設,創新文化載體
在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的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重要環節之一。近年來,張家川縣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文化建設帶來契機。建設的公益性群眾文化載體如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文化站等,成為一個地方必不可少的群眾文化“龍頭”。在現有機制的推動下,農村文化建設有所發展。

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張家川縣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打造農村文化品牌。打造“鄉村少年宮”品牌,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品牌;打造“最美鄉村”品牌,深化農村清潔工程,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以農村“文化墻”為載體,宣傳國家有關方針政策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繪制“文化墻”的創作人員大多是鄉鎮文化廣播站職工、中小學校學生及其他社會人士等。他們來自農村,生活在農民之間,有書畫功底,熱心宣傳工作。一些鄉鎮村還根據本村的新變化、新特點、新風尚,創造性地建設“文化墻”,一些村民自編自繪創作的“文化墻”,更是受到當地村民的喜愛。“一村一典型,一村一特色”、“一墻一風景,一墻一陣地”,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