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馬國瑜帶領省政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張海亞,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郭穎純一行,深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專題調研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工作。
縣委書記劉長江,縣委副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肖鋒,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中奇,縣政協主席關春生,縣政協副主席王存珠及縣委辦、政府辦、政協辦等部門負責人陪同調研。
2010年9月,張家川縣提出了教育3年大發展的目標,縣財政每年投資不少于2000萬元,1年內完成3所高中、縣城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配套完善工程,2年內完成所有寄宿制初中的完善工程,3年內保證所有完全小學達標。2011年3月,張家川縣著手實施教育“8+2”工程,對縣一中、新建小學、張川鎮中、張川鎮東街小學、西關小學、東關小學、縣第一幼兒園和龍山鎮西街小學等8所城區中小學校的校園及配套設施進行標準化建設,同時新建阿陽中學和新民幼兒園,使城區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家川縣教育基礎建設一躍成為全市最好。

“基礎教育是民族地區經濟騰飛的基礎。”
馬國瑜一行先后深入阿陽中學、張川鎮中學等學校實地調研,每到一處,馬國瑜都詳細了解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教育教學工作。馬國瑜指出,張家川縣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經濟發展不斷加快,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特別在基礎教育工作中,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實施“8+2”工程,使張家川縣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全天水市最好,成績顯著。馬國瑜強調,基礎教育是民族地區經濟騰飛、社會進步的基礎。張家川縣是少數民族自治縣,發展教育可以積累后發優勢,抓教育就是抓希望,把教育資源做優,把農村薄弱校做強,要實現學校環境讓師生滿意,教育質量讓社會和家長滿意。

“現在條件好了,孩子們一定要好好學習。”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張川鎮中學九年級2班學生朗朗讀書聲傳遍整個校園。
馬國瑜專程來到九年級2班。他說:“我們念書的時候,沒有這么好的桌子、凳子,冬天沒有暖氣,晚上拿自己家的煤油照亮看書。孩子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這么漂亮的校園,這么舒適的教室,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后,把張家川的明天建設的更加美好。”

“民族地區更要高度重視女孩兒教育。”
“馬老師,你們班上多少個女孩兒?”
“31個,全班共63人。”
馬國瑜聽后,十分高興。他說:“學校的工作重點就是教書育人,義務教育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更要教會學生做人;要高度重視女孩兒教育,確保適齡女童全部入學;要關心留守兒童,讓每個留守兒童身心都能健康成長。”

馬國瑜一行還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回鄉風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