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全縣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啟動以來,省市縣鄉各級單位干部多次深入包聯村組認真入戶對接搞調研,傾聽心聲辦實事,上下聯動破難題,結合村情興產業,順應了廣大農民的新期盼,奏響了扶貧攻堅共同奔小康的嘹亮號角,打開了富民安民的新局面。日前,記者深入15個鄉鎮、對省市縣鄉開展此次行動中的先進典型進行了專題采訪,本網將推出《小康路上你我牽手共進》系列報道, 通過典型宣傳,進一步激發引領帶動各級包聯單位進一步創新思路,扎實開展為民富民行動,真正讓群眾的思想活起來,富民的產業興起來,群眾的腰包鼓起來,農村的面貌靚起來。
《小康路上你我牽手共進》系列報道之五十一
解民憂 幫民富
——張家川“六大工程”編織小康路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以來,張家川縣立足縣情,從謀劃實施項目、培育富民產業、改善基礎等方面著手,多措并舉,帶領廣大群眾邁上小康致富路。
項目帶動工程。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開展聯系幫扶工作的重要抓手。各聯系單位結合聯系村的經濟基礎、產業優勢和發展潛力,積極為聯系村謀劃項目。截至目前,共謀劃確定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項目86項,總投資約79.6億元。各聯系單位從政策、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富川水庫、縣城至秦安隴城公路、城區集中供熱等重大項目分別開工建設,為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產業培育工程。各聯系單位有針對性地引導聯系村、幫扶戶發展致富產業,協調解決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問題,著力打造全膜玉米、蔬菜、脫毒馬鈴薯、中藥材、大麻等5個特色產業基地,不斷發展壯大農業特色產業規模。目前已經在中西部河谷川區9鄉鎮,建成16個規模化、專業化的蔬菜生產基地;全縣蔬菜播種總面積7萬畝,其中正茬菜5.2萬畝,復種菜1.8萬畝。建成塑料大棚3700畝7000棟,日光溫室80畝80座。無公害蔬菜生產面積達到6萬畝,其中重點示范面積1萬畝;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補貼1.43億元。

條件改善工程。聯系單位以聯村為主,將基礎設施改善、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作為重點,進一步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大道路、橋梁、村陣地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已修建橋梁6座,新修通村道路14條36.7公里,整修新建農路36條456.2公里,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33個,實現了村級活動場所的全覆蓋。著力加大課桌凳、圖書、計算機、危房改造等教育硬件投入,為實現小康社會提供人才保障。加大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張棉鄉張棉村、上蔣村200多名群眾告別了吃水難。

創業富民工程。立足民族地區特色和傳統資源優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培育清真餐飲服務、畜牧規模養殖、發展皮毛販運加工三大富民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有力抓手,制定優惠政策,整合項目資金,加快培育狀大步伐,助推全縣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在北京、武漢、濟南、蘭州等20多個省會城市和200家大中城市已開辦清真餐館4623家、賓館284家,創收入4.66億元,其中今年發展清真餐館664家、賓館79家;今年畜禽飼養量136.3萬頭(匹、只),預計年末肉類總產量將達11740噸,今年年末該縣牧業產值將達2.13億元,人均牧業收入830元;全縣現有皮毛加工企業6戶,皮毛貨棧43戶,加工戶160戶,新發展皮毛販運戶4000戶,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廣東、河南、浙江等地,交易皮張190多萬張,成交額2.4億元。

文化提升工程。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脫貧”作為奔小康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將各類優質文化資源更多地向農村傾斜。目前,全縣建成農家書屋271個,全縣255個行政村實現了農家書屋的全覆蓋;完成了涉及431村18651戶的“村村通”和36156戶群眾的“戶戶通”工程,建起了村文化廣場,組織人員開展文化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

和諧構建工程。堅持把維護穩定、促進和諧作為“雙聯”行動的主要目標。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大力推行“三三五五”群眾工作法,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在化解鄰里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獨特作用,大力開展“百名阿訇聯千戶”活動,走訪農戶1069戶,排查矛盾糾紛100起,調處97起,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