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小康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新華網蘭州12月4日電 “老師教得很好,只要用點心,相信自己一定行。”李梅的額頭滲出了汗珠,但手中的動作一直沒停下,一疙瘩面在她手里,一會兒拉成面條,一會兒又揉成了面團。
李梅所在的地方是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棉村村委會,一間10多平方米的會議室內,擺放了四個鐵皮案板,和李梅一起的還有20多個回族小伙子。
從11月下旬開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勞務辦上門免費為農民舉辦的拉面技術培訓班在這里舉行。
“沒手藝,出去打工也掙不了多少錢,學會這個,自己還可以開飯館,當老板。”李哲布同李梅一樣,都來自張棉村,他們年年種地,年年打工,但仍沒能脫貧致富。
正因為貧困,較之父輩們來說,改變命運,在李哲布、李梅等這一代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更迫切。聽說村委會免費舉辦拉面技術培訓班的消息后,他們不分男女,搶著報了名。
“培訓班45天,一結業,馬上就可以上崗,當一個拉面師,一個月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如果自己開一個清真餐館,掙的錢更多。”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勞務辦主任馬德說。
人多地少,技能單一,奔小康,出路在哪里?簡單易學的拉面技術和廣受歡迎的清真餐飲,不但讓張家川很多回族青年看到了希望,也嘗到了甜頭。

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孟寺村,拉面已經拉寬了致富門,一個村莊,三分之一的農戶在搞清真餐飲經營。
“家里的房子已經修好,羊棚也建成了,再過幾天我就要回煙臺去。”李而利不是去旅游,也不是去探親,而是去經營他的“牛大碗牛肉面”,29歲的他已經在外打拼多年,說起話來沉穩老練。
李而利的身后,是一幢新修的二層小樓,里里外外花了30多萬元,這全是他開清真餐館掙來的錢。
孟寺村是一個純回族村,近年來通過縣上舉辦的拉面技術培訓后,很多人同李而利一樣,走上了致富路。
“我們村有300多戶,外出開餐館的有100多戶,帶出去的有500多人,北京、煙臺、天津、武漢等地,都有我們孟寺人開的清真餐館。”孟寺村黨支部書記劉文璋說,“給村里帶來的變化是新房蓋上了,小車開上了,各種電器用上了。”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這樣的少數民族貧困縣來說,既有壓力和挑戰,也充滿著機遇,關鍵是因地制宜,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我們這里不缺勞力,就缺技術,只有從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小康道路才能越走越寬。”馬德介紹,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已經將發展清真餐飲作為回族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每年培訓和輸出的拉面師有上千名,在全國各地,張家川人開的清真餐館已經有6000家。
“培訓一個拉面師,政府只花800元,現在缺的主要是個人開餐館的資金,如果小額信貸的貸款條件再放寬點,更多的人都能自己當上老板。”馬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