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自治縣60年縣慶、“兩個共同”示范縣建設及“雙聯”行動為契機,搶抓政策機遇,緊緊圍繞“五大目標定位”,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深入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使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近期,張家川新聞中心將推出《回眸2012》系列報道,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張家川縣2012年光輝歷程;宣傳推動全縣各項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果、新經驗;進一步激勵全縣上下為實現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建功立業。
結構調整促增收 項目帶動促發展
——張棉鄉2012年度亮點工作綜述

2012年,張棉鄉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年初與縣委、縣政府簽訂的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狠抓項目的爭取和實施,深入扎實推進“雙聯”行動,使全鄉各項工作穩步邁上新臺階。

農業結構調整顯特色。今年,鄉黨委、政府立足本鄉實際,高度重視農業工作,在調整作物布局上繼續采取“壓夏增秋”,將全鄉11個行政村劃分為三個經濟發展帶即:川區四個村為地膜玉米種植帶;馬夭和東峽兩個溝及與馬夭相接的喜灣為中藥材種植帶;玉溝、先馬、盤山三梁為洋芋產業帶和草食畜牧養殖帶。按照發展思路狠抓落實,全鄉種植雙壟溝地膜玉米1000畝、中藥材1520畝,種植隴薯3號600畝、天薯5000畝。全鄉春、秋播藥劑拌種4000畝,無公害農藥施用示范3000畝,小麥條銹病示范防治1200畝。為了提高耕地質量,全年興修梯田650畝(先馬500畝、張棉150畝)。

畜牧養殖向產業化邁進。畜牧業是張棉鄉的指導產業。鄉黨委、政府始終把畜禽防疫工作放在各項工作之首,在認真抓好春秋兩季畜禽防疫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時,通過種草、品種改良、優化養殖條件,使全鄉大家畜的存欄量達到10683頭(其中牛10432頭)。出欄商品畜5623頭,畜牧業人均收入達到756元,畜牧產業化雛形已基本形成。

農田道路建設實現“網絡化”。在去年興修農田道路的基礎上,今年又新修農田道路32條41.8公里(縣上下達指標37.4公里)。全鄉共鋪設涵管32處158米。通過鄉村農田道路的修建,使全鄉基本實現了道路“網絡化”,極大的改善了群眾行路難的問題。

勞務輸轉加快致富步伐。今年,鄉政府多方聯系用工單位,廣開輸出渠道,先后向外輸轉勞動力1280,使全鄉加上自然輸轉共達到3800多人次,其中就地轉移勞動力320人,到市縣外出接受素質培訓人數為38人,引導性培訓320人。11月份,縣勞務辦邀請專業培訓老師在家門口舉辦了“伊香拉面師”培訓班,參訓26人,培訓期限長達45天。勞務經濟的發展,有效地拓寬了群眾增收途徑,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提升幸福指數。全鄉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以項目支撐為切入點,借助“一事一議”項目,在馬夭、和平、上蔣、張棉四村硬化巷道共8.31公里, 21735平方米。在和平村實施通暢工程1.4公里,修建長13.04米的橋梁一座。東峽村自主融資實施通暢工程2.6公里,硬化廣場1500平方米。完善了張棉村文化中心廣場1500平方米,修建了文化長廊、文化舞臺,安裝了健身器材等。在張棉村玉溝、大灣,上蔣村焦堡、果灣四個自然組共203戶實施了單村供水工程。同時,和平村229戶實施了人畜安全飲水工程,受益群眾1125人。全鄉共開挖沼氣池90 眼,澆注86眼,裝料10眼,完成90眼任務的95.56%;修建垃圾池52個,占任務的100%。在省民委的幫聯下,重新硬化街道310米,鋪設排水管道270米,安裝了路燈和攝像頭。
各項社會事業工作穩步推進。及時按標準兌現了各類民政救濟救助對象的保障資金;按時完成了兩費收繳工作,收繳新農保資金46萬元,占任務的100%,收繳新農合56.525萬元,完成任務的100%;及時兌現了60歲以上老人的養老保險金1070人578058.76元;對全鄉范圍內的兒童進行計劃免疫,使計劃免疫率達到了100%。以創建國家級優質服務縣為契機,通過4次專項治理活動,共完成了二孩及以上結扎96例(其中二女戶12例),一孩放環26例;組織各村育齡婦女到縣服務站進行優生優育健康檢查共100對;征收社會撫養費5.33萬元;全鄉共有獎勵扶助對象49人(其中今年新增4人),特別扶助對象2戶4人,共發放獎勵扶助金5.595元;二女結扎戶共25戶,今年新增3戶,發放一次性獎勵金1.2萬元。對全鄉11名計劃生育專干和22名計劃生育自管小組長進行了統一培訓,共培訓6次,進一步提高了全鄉計生隊伍的整體業務水平。

基層黨建示范創建工作有聲有色。以“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為契機,通過開展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整改提升、黨建示范群創建及十八大精神學習等重點活動,提升了全鄉的黨建工作水平。通過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整改提升活動的開展,共評出一類支部8個,二類支部8個。對在分類定級中排名靠后的黨支部,下派經驗豐富的黨員干部幫助摸清底數,找準問題,理清思路,制定措施,邊查邊改。全鄉在創先爭優總結表彰暨慶祝建黨91周年大會上,表彰先進基層黨組織5個,優秀黨員19名,優秀黨務工作者3名。“七一”期間,新發展黨員50名,按期轉正25名,培養入黨積極份子37名,支部書記后備人選22名,慰問老黨員7名,困難黨員21名。按規范化村陣地建設的要求,改擴建馬夭、廟川兩村村陣地各200平方米。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經常性組織黨員群眾進行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農業科技等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全年開展培訓活動12次,參訓人數1200多人。在示范創建方面,鄉黨委年初確定喜灣村為“農業產業發展”黨建示范點,張棉和上蔣兩村為“基礎設施建設”黨建示范點。通過一年的創建,均達到了創建標準和要求。同時,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鄉黨委組織鄉村兩級干部積極開展以“結合實際、認真學習、攻堅克難、力促發展”為主題的學習活動,并在全鄉范圍內形成了學習十八大精神的濃厚氛圍。

“雙聯”行動加快實現小康步伐。省委“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以來,張棉鄉迅速行動、及早部署、立足鄉情定方案,積極動員宣傳。在公路沿線修建固定宣傳欄5處,書寫固定性宣傳標語15條,張貼宣傳標語180余張,發放宣傳資料500余份,發放書籍、刊物200余本(冊)。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省、市、縣、鄉8個單位共160名領導干部聯系我鄉11個行政村452戶農戶。各幫聯單位深入幫聯農戶達191人次,通過入戶調研,填寫入戶調查表527份,目前共幫辦實事500余件,聯系單位領導和干部制定《聯系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發展計劃》300余份。各級聯系單位對所聯系貧困村幫辦扶持項目建設14個,其中:省民委幫辦7個項目,主要是優質馬鈴薯種植項目;黨參、獨活等中藥材育苗和試種項目;人畜安全飲水工程;巷道硬化工程;綜合文化中心建設工程;街道改造工程及困難群眾的技能培訓工作,幫扶資金252萬元。市宗教局對東峽村投資10萬元,修建村衛生所、閱覽室及便民商店一處。縣委統戰部為和平村巷道硬化項目群眾自籌部分扶持2萬元。縣殘聯對周家村的道路建設幫扶6段涵管,基礎設施建設幫扶5000元,對田灣村村陣地圍墻維修給予5000元的資金扶持。縣環保局為廟川村村陣地建設幫扶資金1萬元,為馬夭村、盤山村分別幫扶發展資金3000元。目前各項項目建設工作已全面完成。

各項綜合性工作有序推進。“控輟保學”的目標全面完成。各類精神文明等文娛活動的開展極大的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三聯三引三助”活動的開展,暢通了宗教組織、宗教人士、信教群眾反映社情民意、發揮積極作用的渠道,為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加強自身建設,發揮領導和模范作用增添了動力。創建了廉政文化示范點3個,各示范點建立了廉政文化長廊。成立了地質災害預防領導小組,各村設立了災害預防信息員,極大的暢通了災情統計和上報的渠道。積極排查解決因災后重建遺留問題、二級路二次征地、雨后災情等原因等引發的信訪案件17件,妥善協調處理16件,調處率94.12%,有力的確保了全鄉社會穩定。安全生產方面確保零事故。共發展新個體工商戶6戶,為工業強鄉戰略注入了活力。新成立基層團組織20個,并嚴格按照要求選派團支部書記20名,為全鄉青年有效開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在縣婦聯的協調幫助下,鄉婦聯為40戶婦女聯系婦女創業貸款200萬元發展畜牧養殖業。輸送新兵5名,連續三年獲得全縣征兵先進單位。鄉人大組織鄉人大代表深入村組,對今年全鄉各村項目建設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為黨委、政府今后的決策提供了發展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