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迎著春日的朝陽,記者驅車來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鄉鐵洼村蔬菜產業示范園區,排列整齊的高標準蔬菜大棚,成為這里一道道亮麗風景線。走進蔬菜大棚,一股熱浪迎面撲來,只見一片片綠油油、品種不一的小苗生機盎然。
馬爾吉正在辣椒育苗棚忙著除草。“這些航天3號和航天5號辣椒苗再過一兩天就要出售,被移栽到蔬菜大棚里了。”他笑著說道,“現在正是辣椒栽植期,每天都有來自馬關鄉、大陽鄉的蔬菜種植戶購買苗木,搶手的很吶!”
“她們兩個也是你的家人嗎?”指著在大棚里忙著除草的兩位回族婦女記者問。“她們兩個是我雇的工人,每天每個人70塊錢的工價哩。現在是苗木出售的關鍵時期,我雇她們幫忙除草澆水,辣椒苗長的好、長的快,在市場上才能搶先一步,買個好價錢嘛。”馬爾吉說著卻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活。

陪同采訪的鐵洼村支書海耀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馬爾吉每年光育苗就要賺近一萬元,他還育有17個蔬菜大棚,每個占地0.4畝,每個大棚按標準栽2400株辣椒,每株平均產1.5公斤青椒,按去年的批發價每公斤1.3元來算,他這一個棚除去必要費用就能賺近4000元,他家的17個蔬菜大棚除過人工費用每年純收入6、7萬元沒有一點問題。
川王鄉黨委書記畢維俊告訴記者,川王鄉的設施蔬菜產業示范園區建設雖然起步遲,但發展速度快,2010年時,鐵洼村幾個膽子大點的村民和村支書海耀福一起,流轉了本村23畝川地,試種了42座蔬菜大棚,當年就取得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帶動了村民的積極性。2012年在鐵洼、小河、馮家、海灣四村蔬菜大棚已經發展至共1072座。今年在縣農業局經作戰技術人員的全力指導和手把手的培訓下,又新建標準鋼架蔬菜塑料大棚(無立柱)625座,現在總占地面積約1500畝,其中可灌溉面積約900畝。
“2010年才開始種蔬菜大棚,你們是怎么掌握搭建大棚和種植技術的呢?”看著一位老人在大棚里嫻熟的勞作,記者不解的問道。
“說實話剛開始我們也不會搭建,鄉上請了好多專家每天在田間地頭給我們示范講解,后來又組織我們前去武山縣和山東省學習人家種植蔬菜大棚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去外面學習你認為有效果嗎?”
“那效果可大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去山東考察學習是我這輩子走的最遠的地方,也是我平生觸動最大的一次,人家的蔬菜種植規模真是沒辦法描述……”這位健談的老人意猶未盡。

川王鄉在蔬菜產業示范園的發展方面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來說地處張家川縣中西部鄉鎮,蔬菜的批發銷售均可向周邊輻射,且氣溫約高于全縣平均溫度約2—3℃,蔬菜的成活率相對較高;從產業園布局上來講,地貌特征是典型的兩山夾一川,南北延長、東西狹窄,形成了“一體兩翼”的產業布局;從地域位置上來講,川王鄉地處張棉驛石峽水庫下游,很好的解決了大棚蔬菜的水源灌溉。
“這么多的蔬菜,沒有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沒有一個專門負責銷售的機構,豐收之時會不會大量滯銷?”這是一直縈繞在記者心頭的一個問題。
“這幾年的銷售情況一直較好,其中一大部分銷往外地,每年銷往天水、平涼等地的各類蔬菜就占總份額的30﹪,去年還一次性打包銷往東莞40多噸各類蔬菜,一部分會銷往建明味業公司,剩下的一部分附近的幾個鄉鎮居民生活用菜就‘消化’了。”
“當然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必須成立,并使之有效運行,方可使蔬菜銷路后顧無憂。”畢維俊補充說。
當談到未來的發展時,村支書海耀福自信地說,今年國家又進一步加大了惠農政策力度,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出臺的《張家川縣扶持蔬菜產業發展意見》和“三區三業五帶”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這些扶持政策都是我們設施蔬菜建設的堅強后盾。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只要勤勞吃苦、用心種植,相信這些設施蔬菜大棚一定會使我們村民的致富門越來越寬,日子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