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結合“走轉改”活動,縣新聞中心春節期間開辟“新春走基層”專題,本網記者將深入基層,聚焦基層發展變化,走進百姓生產生活,以微觀的視角,鮮活生動的筆觸,大力宣傳全縣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縣委十二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努力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喜人景象;以小角度切入,反映勞動者奮勇拼搏,展現“張家川精神”;與基層群眾共度新年,反映在黨的政策普惠下,基層群眾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在新的一年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充分反映相關職能部門傾心為群眾解憂、真心服務基層群眾的感人事跡。
農民工開車回家心里暖洋洋
今年春節,在武漢經營餐飲服務的馬社目開著新買的轎車回家了。伴著節奏明快的音樂,他坐在車里有說有笑。“今年回家,和往年不一樣,不用擠火車了,而是我開著自己的車回來的,心里感覺暖洋洋的。”
近日,記者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巧遇兒時好友馬社目,今年回家,他開著自己的新車回來了。
馬社目興奮不已地說:“我一直盤算著買輛小轎車,這幾年借著黨的好政策在外打拼,手頭攢了些錢就買了一輛。現在,我也是有車一族了。有了車后,第一,我以后到處跑就不用再為坐車發愁了;第二,有空的時候還可以帶著全家人走走;第三,還可以為自己的業務撐撐面子,拓寬生意。”
馬社目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外出打工,由于先前沒有學得多少文化,只能干一些氣力活,先后干過洗碗工、搬運工、建筑工,當過保安,還賣過報紙,不管干哪一行,他都認真負責,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意識到,要想早點致富,還得有一門技術,于是在2004年,他便到一個親戚的餐館學會了拉面技術,同年又到另一家飯館當起了拉面師,月工資拿到了八百多元錢。可是他總覺得賺的少,給別人打工看眼色,為了多賺一些錢,他決定像其他在外的張家川人一樣便開起了飯館,當起了老板。由于他肯吃苦又能干,剛開張的飯館生意很好,一天能賣七八百,一個月下來能賺五六千元,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賺到一萬多,自己老家的新房子也是那幾年賺錢修建的,同時他也在蘭州買了一套房。
在和馬社目交談中記者得知,他在城里買房子就是想到時等自己的孩子大了上學的時候將他們接到省城念書,因為城里教學條件好,同時他也能夠管上孩子。他說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希望孩子能有好的教育,通過學習知識改變命運,到時在城里扎根。
馬社目笑著說:“我能有今天的生活,那全是黨的政策好啊,我們縣上提出大力發展三大富民產業,為我們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為我們免費培訓,辦理證照,提供貸款,我們非常高興,今后對做大做強做精自己的餐飲業更有信心。”在一旁的一個現在正在從事拉面的年輕人說,去年我參加了縣上組織的拉面師培訓,順利拿到了伊香拉面師證,我的工資也一下子比以前漲了好幾百,同時以后在外找活也容易多了。
馬社目的哥們馬牛娃說:“每年春節他和哥們都開車回來,今年發現開車回家的哥們特別多,路面也變寬了,連馬路兩邊的房子都規劃的井井有條”。
在外地打工的韓田珍,每年這個時候都回來,今年他又換了一輛與往年款型不同的車,和他在外打工的哥們一同從陜西開車回來。他說:“今年鄉村路得到了改善,開車回來游玩、走親戚,既方便又舒服,既實惠又心里暖和。”
家住龍山鎮韓川村的一位70多歲老大爺說,二十年前,每逢春節前后,我們村前的這條鄉道上就能看見一陣陣、一群群的人步行著去龍山鎮趕集,后來就出現了騎自行車、摩托車的。現在是越來越多的小轎車奔馳在公路上。
現在在張家川縣農村,掛著外地牌照的轎車越來越多,據了解,這些車都是在外地創業的農民開回家的。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勞務輸出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創業。據統計,2013年,全縣在外地務工人員達6.82萬人,創勞務收入8.76億元。
時下,張家川縣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工在春節前后回家不再擠車,而是結對開著自家的車心里暖洋洋奔跑在幸福的小康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