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川縣沈遐熙革命紀念館是甘肅省委宣傳部正式命名第六批甘肅省1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2012年建館以來,通過不斷改進展覽方式、拓展展示教育內容,現在,已具備五大功能,更好的發揮著資政育人的社會效能。
功能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陣地”。時逢建黨節、國慶節、“五四”、清明等重要節日,組織武警戰士、公安干警、新納黨員、各行各業先進個人代表、青少年學生,開展以“忠誠于黨”、“永遠跟黨走”“我們的節日”等為主題的革命精神教育實踐活動,用偉大革命先烈的英功偉績,激勵公安干警、黨員干部、青少年學生等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優良傳統,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愛崗敬業,積極進取,時時處處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本職崗位上作出新的貢獻。

功能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課堂”。為不斷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主動不定期聯系各學校,組織中小學生來館參觀,結合學生課業實際內容,適時開展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擴大黨史展覽在學生中的教育影響力,并主動送“紅色故事”進校園,進課堂,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追尋紅色革命精神之源,讓同學們真正感受革命勝利的艱難歷程,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繼承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向革命先輩們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追求進步,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更有用的人。據統計,共有3100余名中小學生接受了參觀教育。

功能三:黨史資料的“匯集場”。紀念館從籌建之初,就收集縣內以沈遐熙為代表的張家川地下黨人領導回漢人民進行抗日救亡、爭取人民解放的英勇奮斗歷程所作出的突出歷史貢獻和張家川獨具特色的紅色革命資料為中心,不斷擴大黨史資料收集范圍和內容,拓展黨史資料收集渠道,延伸革命前輩的活動路線,收集以沈遐熙為代表的革命先烈除在張家川以外活動、工作、生活的情景資料,以充實紀念館的黨史資料。自2012年以來,通過新聞媒體報道、教育講解宣傳、走訪慰問等形式不斷收集黨史線索、發掘征集黨史實物資料,截止目前,共征集黨史實物100余件,整理黨史文字資料5萬余字。

功能四:黨史文化的“集散地”。為了大力宣傳愛國主義先進思想,發揚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創業精神,繼承先烈遺志,弘揚革命精神,紀念館在正常開放、不斷充實完善展覽資料的基礎上,組織力量整理發行了《懷念沈遐熙》一書,印發宣傳折頁2000冊,電子視頻宣傳光盤300張,電子視頻畫冊光盤200張,在接待中分發于參觀者,加大了經驗推廣和新聞宣傳力度,同時,在縣政府網站和上級各主流媒體中刊發有關紀念館黨史內容的宣傳報道64篇(條),使得紀念館成為張家川縣獨具特色的黨史文化“集散地”。

功能五: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的“紀念堂”。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先后接待來訪的革命家屬23次。通過對展出內容的耐心解釋,以及對革命先烈們歷史活動的系統還原講解,使得先烈家屬加深了對親人的思念和緬懷之情,并表示,參觀紀念館的時候,就是他們想念親人的時候,通過參觀會減少思念之痛。自治縣60周年縣慶期間,沈遐熙子女沈光浩,沈光濤及外孫在老黨員袁世魁及相關領導的陪同下參觀紀念館,深受感動。家屬們含淚說,沒想到時隔這么多年,在這里能看到父親的革命遺跡,在紀念館,父親在張家川縣的革命遺跡和生活情景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感覺猶如父親在世一般。
沈遐熙革命紀念館的建成與開放,弘揚了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激發了全縣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建設家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