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對接點 瞄準主渠道 謀劃大項目
——張家川縣以教育實踐活動推進項目建設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理論學習的同時,著重加大對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方向等的學習,明確了在項目爭取中應瞄準發改、聯合、財政、行業“四條主渠道”,做到“七個對接點”,為全面推進全縣項目謀劃和工作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項目謀劃把握好“七個對接點”
一是找準項目與區域政策的對接點。省市出臺支持張家川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各種優惠政策,是指導全縣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對全縣多年發展實踐的肯定和提升,為全縣當前和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緊緊抓住難得的政策機遇,用足用活用好優惠政策,認真梳理細化,科學謀劃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的大項目、好項目。
二是找準項目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對接點。《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在開發政策上,更加注重差別化支持措施。在政策對接中努力策劃生成、儲備和包裝一批事關符合國家扶持范圍的大項目、好項目,做到“敢爭取、能爭取、善爭取”,力爭在爭取項目數量、爭取資金支持量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
三是找準項目與民族及扶貧政策的對接點。把握國家和省市上扶持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傾斜政策,在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謀劃民族文化保護和創新發展項目、發展特色精品旅游、開發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加大生態保護力度上科學謀劃一批獨具民族地區特點、適合民族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的項目。充分利用國家和省上的政策,堅持扶貧開發與災后恢復重建相結合的原則,以改善交通道路和基礎設施為主要內容,以徹底解決全縣脫貧致富問題為根本目標,謀劃申報公路建設、農田建設、水利建設、小流域治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六小工程”、生態保護等項目。
四是找準項目與國家產業政策的對接點。在認真研究和吃透國家產業政策做文章,用足、用活、用好國家產業政策。繼續加快發展農牧業,支持建設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以良種工程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畜產品深加工;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突出特色產業,加快推進民族工業新產品開發;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縣域經濟協調發展。重點規劃建設好三大工業園區,積極引導企業“出城入園”。
五是找準項目與循環經濟及生態政策的對接點。張家川縣正處在各項政策疊加的戰略機遇期,圍繞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確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是積極謀劃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的前提。組織專門力量,加大與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匯報銜接力度,力爭全縣更多的重大項目能夠進入國家的發展規劃之中。
六是找準項目與市場需求的對接點。密切關注縣內外、省內外、市內外市場需求,把市場需求作為項目選擇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從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新亮點中找項目;從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中找項目;從科學技術和人們的精神需求尋找文化產業項目。
七是找準項目與地方特色的對接點。立足畜牧、礦產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突出項目特色,做到“四個圍繞”,即圍繞改善全縣產業發展基礎,規劃一批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基礎產項目;圍繞經濟結構調整,謀劃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項目;圍繞農民增收和財政增資,謀劃一批有市場需求的地方財源建設項目;圍繞解決薄弱環節,謀劃一批我省繼續發展的社會項目。
據了解,今年全縣謀劃建設項目100個,續建項目36項,新建項目64項,總投資74.5億元,計劃投資35.7億元,已完成投資21.9億元。項目涉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26項、農林牧水利建設25項、工交能源商貿流通24項、社會事業18項、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及災后重建等其他項目7項。目前共爭取45項,總投資17.31億元,落實國家資金6.8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