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藥箱、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放下藥箱下地,背起藥箱出診,是對“赤腳醫生”的真實寫照。“赤腳醫生”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是個熟悉而又遙遠的名詞。但如今,這些“赤腳醫生”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在他們穿上“皮鞋”的同時,那些“炕頭診所”也“由土變洋”,升級成了“標準化診所”。
筆者日前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陽鄉大陽村衛生室看到,診斷室、治療室、中藥柜、西藥柜架等一應俱全。診所配有常規的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血糖儀、電冰箱、消毒鍋、電腦等常用醫療設備,村醫楊國璽正忙著給患者開處方、取藥、打點滴……
張家川縣總人口33.42萬人,其中回族23.2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0%。現有貧困村115個,貧困戶16188戶,貧困人口7.71萬人,貧困面為24.96%。老百姓小病不看、慢性病拖成大病的現象時有發生,因病返貧是導致老百姓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張家川縣在精準扶貧行動中把貧困村村衛生室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積極籌措資金,實現115個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全覆蓋,村衛生室承擔著轄區內群眾的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慢病管理、計劃生育服務、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等任務,著力解決貧困群眾看病難題,積極破解因病返貧等瓶頸,為實現小康目標提供健康保障。
據了解,2010年以前,張家川縣266個村衛生室中有業務用房的239個,大多數在村醫家中,個別長期租用房屋開展業務工作,普遍面積小,且房屋年久失修,危房率達79%。2010年以來,縣上先后為每個村衛生室配備了藥品柜、出診箱、檢查床、消毒鍋、血壓計、聽診器、電冰箱等必要的醫療設備,2011年又配備了電腦和打印機,使村衛生室醫療設備得到加強,但村衛生室基礎設施仍然很滯后,服務能力提高不大,基本沒有實現小病不出村的目標。
縣衛計局局長張濟安介紹,為切實加強村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加大了村衛生室投入力度,2014年底共完成貧困村標準化村衛生室43個,2015年完成貧困村標準化村衛生室項目72個,建筑規模4320㎡,每個投資10萬元,概算總投資720萬元,2015年11月底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實現了貧困村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的目標。以前土木結構、殘破不堪的村衛生室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磚混結構、外觀漂亮、布局合理的新建村衛生室。
連五鄉李家村距鄉政府所在地約10公里,山大溝深,全村154戶,714人,貧困人口占43.98%,且自然村之間相距較遠。連五鄉衛生院院長豆克進說,在實施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前,該村衛生室無業務用房,村衛生室設在村醫家中,由于村民全部為漢族,患者就醫極不方便。在實施預防接種、婦幼保健、傳染病防治等國家基本公共衛生工作上存在較大困難。去年,在國家投資10萬元,建起70平方米的村衛生室后,村衛生室年門診人(次)增加了約2000人(次),年收入增加約3萬元。
閆家鄉車古村村支書楊國珍說,他們這里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群眾居住分散,只要村上有人找,村醫馬明學隨叫隨到。由于工作繁忙,他從沒吃到過熱飯,從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輕松愉快的節日,時間長了,他被村民稱為24小時不休息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