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的內生動力和智慧支撐,體現著一個地區的道德風尚和精神風貌。近年來,我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著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加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全縣上下呈現出思想道德基礎逐步夯實、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城鄉面貌和社會公共秩序大為改觀的良好局面。為進一步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縣政府網將刊發《文明之花》系列報道,用鏡頭和筆觸展示我縣精神文明創建成果,為我縣與全省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明之花】閆家鄉車古村鄉村醫生馬明學

在關山林緣區的一個小山村里,有一名共產黨員,他是村里唯一的一名鄉村醫生。他扎根山區,三十多年如一日,把群眾當親人,為守護村民的健康無私奉獻。他曾多次獲得市、縣、鄉、村級優秀黨員、優秀鄉村醫生等榮譽。他,就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閆家鄉車古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馬明學。
1957年,馬明學出生在車古村,這里經濟落后,村民生活貧困,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馬明學從小就耳聞目睹了鄉親們有病得不到及時醫治的情形,深切感受到鄉親們因缺醫少藥飽受疾病煎熬的痛苦。
1979年,經過他多年的發奮學習和努力拼搏,順利的走上了村醫這個特殊而光榮的工作崗位。從此,1000多人的健康就交到了他手上,他一干就是37年。

30多年來,不管白天黑夜,無論刮風下雨、只要有人叫出診,他從不推辭,總是隨叫隨到,鄉親們都親切地把他叫做車古村里的“120”。
只要提起閆家鄉車古村鄉村醫生馬明學,村民們都會滔滔不絕,為他誠心地點一個“贊”。

“記得2014年夏天的一個夜晚,時間已是12點多,勞累了一天的我剛剛睡下。突然間,母親就喊我快點起床,說父親心臟病發作了,我就趕緊跑到村醫馬明學家,敲開他家的大門。當時馬明學向我簡單的了解了一下情況后,背起藥箱,隨我迅速趕到我的家中,對父親進行搶救,最終,父親得以脫險。” 村民馬錄合說道。“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那么晚了,他真的不顧一天的疲倦和十多里山路的艱難,沒有找借口推脫,真心實意地為山區群眾防病、治病,是我們的救命恩人。”
馬明學妻子深有感觸的說到,像這樣半夜出診的事對于丈夫來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鄉村醫生的工作非常繁重,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半夜出診更是家常便飯。

村民黎林娃激動的說道,去年我們家的兩頭牛患有重病,我們都認為牛已經無藥可救了,后經馬明學指導醫治 ,使牛恢復了健康 ,挽回我家經濟損失近2萬元,我打心眼里非常感激他,他就是我們群眾生命財產的守護者。
馬明學妻子說,去年馬明學生病住進了醫院,村里不少群眾,自發的掏錢包車來到縣城看望他,感謝他當年對他們家人的救護與幫助,同時,鼓勵他要堅定信心,戰勝病魔,早日回到群眾身邊。記得當時丈夫激動地留下了兩行熱淚,病情也一下子好了許多。
閆家鄉黨委書記李國鋒說,由于林緣區交通落后,群眾因慢性病不及時救治,拖成大病,因病返貧現象十分嚴重。自從村上建立了衛生室,為群眾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群眾衛生健康觀念轉變很快,這個過程,鄉村醫生的作用不可低估。
馬明學說:“作為一名鄉村醫生,最關鍵的是要有責任感和仁心,對病人不放棄、不拋棄,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減輕患者的痛苦。”
37年來,馬明學懷著一顆救死扶傷的仁義之心,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挽救無數危重病人,用自己博大的愛心幫助貧困百姓,始終以一顆丹心和一雙妙手,救人危難、解人病痛,扎根鄉村、愛在鄉村,成為山區群眾隨叫隨到的“120”。

37年間,馬明學背著藥箱行走在車古村“三山兩溝一塬”的每一寸土地,累計行程近1萬多公里,出診3000余次,診治群眾2000余人次,把真情灑在了這里,在這里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詩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