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張家川縣委副書記、縣長馬創成主持召開縣十七屆人民政府第11次常務會議。縣委常委、副縣長高建平、朱華山,副縣長鐵寶祿參加會議。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妥保平,縣政協副主席張彥林列席會議。
會議集體學習了《甘肅省防震減災條例》,審議了《張家川縣“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張家川縣地震應急預案》。會議指出,要把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踐行到防災減災救災全過程,深入宣傳貫徹《甘肅省防震減災條例》,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健全地震應急救援物資、應急處置裝備和生活必需品儲備制度,通過執法檢查促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推動全縣防震減災事業邁上新臺階。要定期組織開展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培訓和演練,做到迅速反應、及時處置。要持續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鼓勵家庭和個人常備地震應急物品、掌握自救互救方法、降低地震災害損失,提高全民綜合減災能力。
會議審議了《張家川縣關于加快推進體育強縣建設的實施方案》《張家川縣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會議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依法治體、協同聯動,持續提升體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高標準推進全民運動健身項目建設,突出縣域體育發展優勢,努力將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作為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事業。
會議審議了新修訂的《張家川縣特色餐飲業轉型發展獎補實施方案》。會議強調,要牢固樹立產業打頭陣的理念,突出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明確轉型方向,加快構建“4+2”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按照數字化賦能、標準化提升、品牌化打造、全產業鏈發展的要求,把加快推進餐飲服務業轉型升級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打出金融扶持餐飲服務業組合拳,幫助群眾算好經濟賬,動員群眾積極支持參與產業轉型,推動全縣餐飲服務業擴群增量、平臺發展。
會議研究了“十四五”期間縣級儲備糧增儲事宜。會議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全面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儲備能力和流通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全縣糧食安全保障水平。要加大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地方支行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溝通銜接,對標儲備增儲計劃,按時完成增儲規模。要細化完善糧食收購儲備、輪換動用、儲存管理、質量管控、應急機制等管理制度,建立功能互補、權責清晰、管理科學、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儲備管理體系。
會議審議了《張家川縣2022年年初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實施方案》《張家川縣2022年銜接外整合資金、市縣銜接資金分配方案》。會議強調,要按照“部門主管、鄉鎮主體、上下聯動、各負其責”的原則,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強投入合力,有效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財力保障。要圍繞全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總體目標、任務和要求,統籌安排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嚴格審批程序,完善各項制度,加強資金管理,發揮整體效益。
會議審議了《張家川縣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實施方案(2022-2026年)》《張家川縣2022年度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實施方案》。會議強調,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是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的治本之策。要進一步細化完善方案,按照“四避開”、“四靠近”、“四達到”的要求,先規劃后建設,確保建成房屋符合政策要求、適應發展需求、滿足群眾意愿。要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業就、生活好”的總要求,統籌考慮人口、產業、文化等因素和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有效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
會議通報了2021年度甘肅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核及2021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專項考核情況,審議了《張家川縣2022年中央省級第二批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項目安排建議方案》《2022年中煤地質總局幫扶資金分配方案》。會議強調,要緊緊圍繞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和成效鞏固,對標對表考核評估結果和短板不足,全面檢視工作,細化任務分工,推進問題整改,開創全縣“三農”工作新局面。要堅持把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底線性任務來抓,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深入實施強縣域行動,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認真做好“一行動一活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常態化疫情防控等工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更大進展和成效。
會議還研究了縣委黨校搬遷、張家川縣2022年重大建設項目前期費分配、張家川縣經濟開發區(胡川片區)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資金及要素保障、西城中學外圍排洪設施建設資金、全縣重大項目建設涉及房屋征收補償資金、張家川縣檔案館室外附屬工程項目資金、全縣公安機關警務輔助人員額度核定、全縣2022年第二批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分配等其他事項。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