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女媧贊》詩云:
古之國君,造簧作笙。
禮物未就,軒轅篡成。
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神化七十,何德之靈。
《玄中記》記載“伏羲龍身,女媧蛇軀”。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即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見《獨異志·卷下》)
《精編廿六史·五帝》中有女媧的專門描述:
戊辰元年,妹女媧氏立,女媧與伏羲氏同母所生,生而神靈,面如傅粉,齒白唇紅,身長一丈。佐兄太昊氏正婚姻媒妁嫁娶之禮,以重萬民之制,是為神媒,帝愛而敬之。伏羲氏崩,群民推女媧氏為主,號為女皇。以云為姓,建都于中皇之山。
時有鎮守冀方諸候共工氏名康回者,生得面如黑漆,發似朱砂,身長二丈六尺,遍身皆毛,任智自神,淑亂天常,竅保冀方,自謂水德,以水德紀官,神通廣大,善用妖法,能駕云涌水為助。乃雍防百川,振滔洪水,以害天下,大興兵馬作亂。
女媧氏命祝融氏征之。共工氏念動真言,涌水滔天沖來,祝融氏聚爐灰止之,共工氏大敗,乃駕云望北而逃。
豈知當初盤古開天之時,鑿破昆侖山,原有一半帶在月輪天上,名曰不周山,且亦曰天柱。彼時原在天中,迨后月運日移于北,且亦體重將崩。此時共工氏駕云逃至北方,見天柱下垂,擋住去路,心中大怒,大吼一聲,以頭盡力向不周山一觸,天柱大折,崩將下來,將共工氏尸首壓得粉碎,又將地壓成側勢,海水浸將上來,地乃大缺一角。
祝融氏得勝回朝,交此一段事情奏與女皇,女皇亦未有良策處治。只見北方一陣百姓前來求見,女皇問明原故,百姓奏道:“自祝將軍征康回之后,彼處晝夜不分,黑黑暗暗,陰風凜冽,不似人世。百姓們取火尋路至此,望吾皇速為主張!”女皇職奏,即同群臣起駕,令百姓引路,前往不周山審視。
只見天昏地暗,冷氣逼人。舉火照之,西北方一帶天缺有七八痕。只因天氣大泄,故冷風吹下,日月無光。女皇尋思良久,乃命群臣于五方尋取五色云母石,復命取五色礬石煉成膏,將云母粘成大塊備用。
女媧氏原是仙女,能騰云駕霧,念動咒語,云生足下,將石升在空中。凡天有缺處,隨其缺用膏用石補之。事畢,天體照舊完好。
女媧氏下來,又將前所崩之不周山鑿斷,分為四段,鑿成鰲足之形,大展神通,運入海底,將地撐起,地體依然如舊。
天體原與水晶玻璃一樣,故日月照之,所在有光,石則不能明亮,故石所補處,仍復體濁無光。女媧氏患之,彼時鐘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色,身長千里,兩眼有光,開目則如日月一般,有光照地,且其氣暖,吐出溫和,就如復天一般。女媧氏乃以法制鐘山之神,令之常居鐘山之上,昴其首以照北海諸國。其目開則為晝,閉則為夜;其氣出則為夏,吸則為冬;不飲不食,使之乘時以吐風雨,而百姓乃得安生。
女媧氏治天下一百三十年,繼之者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栗陸氏。
女媧為上古圣人,也稱媧皇,民間稱女媧娘娘。伏羲同母女弟。《史記·補三皇本紀》云:“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以宓犧立,號曰女希氏。”“女媧乃煉五色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積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太平御覽·風俗通》云:“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上云樂〉》詩曰:
女媧戲黃土,
團作愚下人。
散在六合間,
蒙蒙如沙塵。
《山海經·郭璞注》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化,此腹化為此神。”《世本·作篇》說她“作笙簧”。
《淮南子·覽冥訓》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風俗通》又云:“女媧濤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從以上的古書或傳說看,女媧的主要功績為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摶黃土以造人,作笙簧,創立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