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故事
民間文學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枝奇葩,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唐宋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都可看作是民間口頭文學經典化的范例。作為民間文學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民間故事,歌頌民族精神,贊美祖國的山川風貌,弘揚真善美,貶抑假惡丑,具有昂揚向上的格調。千百年來,在群眾的口頭流傳中,沉淀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道德情操,寄托著廣大群眾美好的愿望。
秦州民間故事
天水有句俗語:“南方的才子北方的漢,天水的神仙排排站”,形象地反映了流傳在天水民眾口頭諸多的神話和歷代名人傳說。幾千年來,這種滲透著悠久史實、遠古印記、多彩文化和獨特格調的民間傳說與故事,一代代流傳下來,充滿著先民壑智的光芒,也折射著他們的發明創造,充分表明天水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中華文明古城。
天水民間故事起源于伏羲時代,流傳廣泛,如人首蛇身的民間傳說、《人祖婆婆和人祖爺爺》、《石蟒背箭》、《楊六郎神劍退兵》等故事傳誦已久。在這些神奇的傳說中,不僅有歷史史實,有政治策略,也有人生的酸甜苦辣和悲歡離合,而且是一幅幅生動鮮活形態各異的生活畫面。如天水民間傳說中的短三十、謊張三等人物形象,就擁有十分質樸、純真的特點。
天水民間傳說與故事主要有五個部分,即伏羲女禍的傳說、神話傳說、人物傳說、風物傳說和地名傳說,內容豐富多彩,想像神奇瑰麗,成為天水人民世世代代的一種精神資源與文化遺產。
天水民間有許多值得挖掘的東西,一些優秀故事和傳說的激活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失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市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尋求和挖掘。目前,我市關注民間故事與傳說的專業人士較少,對這一特定的文化遺產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細致的研究,大多流于荒誕,人云亦云,前景令人憂慮。
“短三十”的傳說
流傳三百多年的“短三十”是秦州歷史上一個“阿凡提”式的機智人物。編修于清代康、乾年間的《天水侯氏家譜》記載,“短三十”名叫侯承運(1651—1730年),家居秦州城,他自小博學多才,聰明過人,生性詼諧浪謔,不拘小節,日常愛促狹弄人,特別是以心胸狹窄氣量短而聞名,他常因心胸狹窄而對他人進行報復,所以后人將“短三十”稱之為此類人的代名詞,對他褒貶不一,覺得又可愛、又可恨?滴跷迨(1713年)舉薦其為鄉貢進士,生前有詩文集《寄生草》等三部,為手抄孤本,“文革”中被毀。
“短三十”作為流傳在秦州的一個民間傳說,它通過談諧幽默的故事情節,告誡后人端正品行、做人正派、心胸開闊、寬容他人!岸倘眰髡f集思想性、娛樂性、現實性為一體,對民間傳說具有重要作用,經幾百年十幾代人的不斷加工、渲染、傳講而流傳至今,蘊涵著當地群眾的生存經驗、審美方式和思維模式,是秦州民間傳說的精華內容之一。
“短三十”傳說自清代中期至現代廣泛流傳于民眾口碑,但由于民間傳說多以口述為主,惟有通過廣大民眾世代相傳。而此傳說能口述者均為老人,他們年事已高,年輕人對“短三十”的典故都不甚了解,關于其傳說越來越少,如不及時進行搜集、整理,其傳說將會流失。
清水民間故事
清水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口述文學!肚逅h志》記載,清水民間口述文學在春秋時期就有流傳,在明清時人們把口述文學叫“說古今”。建國前及建國后五、六十年代,清水民間口述文學尤其在廣大農村流傳十分廣泛,遍布于全縣鄉鎮及周邊地區。
清水民間故事作為清水民間口述文學的內容之一,所講故事寓意深刻,極富哲理,在高潮懸念的設置上頗具匠心,非常吸引人。近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影視媒體的普及,清水民間故事的傳播途徑、接受群體越來越小,同時,一些老藝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繼謝世,而大部分年輕人對民間故事的興趣愈來愈淡。
清水縣文化館館員溫湘江近年整理、編著了《軒轅故里民間故事集》,收集有《鐵匠招駙馬》、《火燒夜明寺》、《牛頭河的傳說》等故事,情節生動、趣味性強,保留了民間語言鮮活、生動、風趣的特點,故事結構緊湊,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因近年來好多會講故事的老者相繼謝世,所以,這本故事集收集的大部分資料實則是搶救下來的寶貴資料,尤為珍貴,在一定意義上有效地保護和傳承發展了清水民間故事。正如天水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劉大有所言,溫湘江為出民間故事集,可謂“閱資訪問漁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