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的“太昊伏羲祭典”名列其中。
文化遺產既是人類前進的蹤跡和遺存,也是文明的標志和見證。近年來,天水市高度重視并大力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市政府不僅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施方案,而且制定了申報評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暫行辦法,成立了遺產保護專家組。這些重要法規和舉措,對于歷史文化名城天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安全、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脈傳承。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較于固化形態的物質文化遺產更易消失和破壞,所以,在我國快速走向現代化、經濟全球化和流行文化趨同化的今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挖掘、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須。
如何確切而科學地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市除已經列入保護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外,還有哪些需要納入?帶著這些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我市部分專家和學者。
“非物質”與“物質”的界定
從事隴右文化和西北史地研究的天水師范學院科研處處長、隴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雍際春解釋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民族民間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支撐和凝聚全民族不間斷的向前邁進的民族文化精神之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以及作為其媒介的語言,包括表演藝術、社會風俗和禮儀節慶、傳統的手工工藝技能,還包括“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及人類童年發展相關的創世神話和傳說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包括非物質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形式,也包括與展現這些文化形式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物化”的成分。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廣闊、內容博廣。
雍際春認為,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準確理解其概念和內涵是其前提和基礎,否則我們在搶救和保護一部分遺產的同時,可能會造成另一些文化遺產的破壞,甚至加速其消亡的進程。
就如何區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小組委員李子偉告訴記者,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群眾創造它、利用它,使其具有實用、自娛、觀賞、審美的多重價值。比如春節期間的社火秧歌、天水雕漆、天水風箏、秦安小曲、武山旋鼓、秦腔戲劇、天水呱呱等,都是既有多重價值功用,又與百姓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既是統一的,又是各自獨立的。比如麥積山石窟是物質文化遺產,而石窟雕塑技藝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地灣是物質文化遺產,而大地灣的制陶藝術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伏羲廟是物質文化遺產,而伏羲祭祀儀式和夾板舞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物質文化遺產的靈魂。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抽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就會變成一張空殼,就無法傳承與弘揚。麥積山也好,伏羲廟也好,只有發揮沉淀在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動內容,這些物質文化遺產才可以代代傳承。
“原生態”保護:刻不容緩
市文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天水市非物質文化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辛軒說,天水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天水的非物質文化同中華大地的非物質文化一起,共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尤其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可謂中華文明的靈魂和精髓,是聯系全球華夏兒女的文化紐帶和精神基因。但是,我市的非物質文化和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一樣,目前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有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瀕于消亡,有的毀棄,有的流失,形勢異常嚴峻。這既有內在的原因,又有外在的因素。從內因上講,我國的非物質文化是農耕兼游牧文明的產物,這一重要基礎正在急遽削弱甚至部分已消失,生存繁榮的土壤即將失去,非物質文化朝不保夕,保護刻不容緩。從外因上講,經濟全球化、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傳媒手段先進,外來文化影響愈來愈深廣,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發生著變化,而這一變化強烈地沖擊著我們的精神和情感。
令人欣慰的是,我市各界已提高了認識,加大了保護力度,并在積極地采取保護措施,守護著我們的精神家園。如對民間藝人進行職稱評定、公布名錄等,已經走在了全省前列。
借古推今:繁榮旅游經濟
李子偉認為,在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我市旅游經濟的繁榮方面,要實現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補。
天水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而多樣,但景點多而小,且分散,規模上不去,許多景區游客用不了多長時間,甚至一半個小時就可以游覽一遍,這是天水旅游業的軟肋,而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尚未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李子偉建議,應由政府牽頭,創建天水民俗觀光項目,如建立天水民俗觀光園,在其中設立陶藝坊、雕藝坊、編藝坊等作坊,吸引游客購物、參與、交流;也可以組建專業與業余相結合的演示天水民間歌舞藝術的演藝隊,在景區向游人展示,讓游客更深刻地了解天水的風土人情,激發游客的游興,實現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補,從而推動天水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整理申報:任重道遠
天水悠久的歷史文化滋生和養育了豐富多彩的當地傳說,不僅是天水幾千年的歷史的見證,也是一種無形的物證,而且還含有著豐厚、生動、形象的民眾口頭語言特色和文化底蘊。作家、民間故事搜集者李益裕先生遺憾地說,在現今流行文化特別是電視的沖擊下,很少有人愛聽故事或講故事了,除了少數老年人還知道一些傳說故事外,大多數年輕人對傳說故事已沒多少興趣了。如很久很久以前,人跡將要滅絕的洪荒年代,伏羲和女媧《兄妹成婚》的傳說,印證了“人祖爺爺”(伏羲)和“人祖婆婆”(女媧)出生和生活在天水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們不僅繁衍了人類,還開創了一個中華民族。
文博研究員胡承祖先生認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僅“太昊伏羲祭典”一項進入名錄,這與我市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建設文化大市的目標是不相稱的,因此有必要加強我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發掘、整理、搶救、宣傳和申報工作,使我市更多具有悠久歷史傳統、蘊含豐富歷史內容、扎根歷史沃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名錄。
文物研究員李振翼先生說,天水獅子在全國幾大派別中獨樹一幟,既非河南、河北一帶的以武打雜技見長的驚險高臺雜術,又不像廣東、福建一帶的獅舞,著力渲染吉祥喜慶的氣氛,有明顯而濃厚的現世色彩。天水民間獅舞,在獅子的造型上別具一格,紅綠相襯,憨態可掬。表演上先是武打,再是滾繡球,最后是跳和尚,它既非文獅,亦非武獅,而是武中見文,既充分展示了人獸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又表達了東方文化“天人合一”的深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