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在中國歷史上雖只存在了短暫的一瞬,但其影響卻是長期的,特別是它漫長的崛起與迅速的滅亡竟如此差別鮮明。據《史證·秦本紀》記載,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經過了悠久而漫長的發展過程。秦人以西垂即今天水一帶為根據地,經14代歷時約三百多年艱辛歷程,終于創建了偉大的秦國。揭開歷史的塵封,將文獻記載與新近大量在天水等地發現的秦人遺址遺物相印證,一部悲壯輝煌、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秦人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生動畫卷,便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秦文化 進取中博大
秦安墓陵墓遺址
近年來,在甘肅禮縣陸續發現了秦公墓陵園遺址,使縈繞于秦人早期歷史發展的神秘面紗,才逐步露出冰山一角。在禮縣大堡子山發掘出了大量先秦重要文物遺跡。其中有馳名中外的秦公簋、禮器、銅鼎、壺、盤口壺、銅壺、編鐘、石馨、車馬器、金箔飾片等。可見,這一帶自古就是富庶之區,是秦人長期活動并聚居之地,十四代秦人首領中,十代秦首領都以天水及隴右一帶地區為居地和都邑,他們死后也必然歸葬于都邑的附近。目前已經發現的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應該只是天水陵區秦公墓的一個部分,而更多的秦公墓陵園至今還沒有發現。但從已發現的秦公墓表明,天水及隴右一帶,是秦人祖先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大本營。
【牧馬灘】
牧馬灘秦墓遺址位于天水市麥積區黨川鄉北部花廟河上源黨川河源頭處,是一處戰國晚期的秦人墓葬遺址。在出土文物中,最為珍貴的是在編號為M1的秦墓中發現的木板地圖。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地圖。它在天水的發現,表明秦人從入關直到完成統一之前,一直高度重視對其故地天水的社會發展與管理經營,那時的天水經濟文化也具有相當的水準。據記載,牧馬灘一帶曾是秦人為周王放養馬匹,提供戰馬的重要基地。天水及隴右一帶宜農宜牧,逐步發展為秦人畜牧養馬的后方,為日后秦人統一建國提供了作戰準備。
【秦公簋】
1919年,著名的秦公簋在天水西南被發現。現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秦國青銅器秦公簋,器高19.8厘米,口徑18.5厘米,足徑l9.5厘米,鼓腹,最大直徑為23厘米,蓋及器身均飾以細密的蟠螭紋,足飾竊曲紋,雙耳。秦公簋系秦人在西垂陵廟的祭器。秦公簋上鑄銘文由器身至器蓋聯為一體,一氣呵成,字形流暢,內容是一些祭祀祖宗,歌功頌業并祈求先公神靈保佑秦國建立霸業的文字。
【秦文化:一統天下】
天水秦文化具有強烈的兼容性和博大的開放性。天水地區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距今7800多年前的大地灣文化表明,當地原始先民創造了堪稱發達的史前文明。而古史傳說中那些文化英雄如伏羲、女媧、黃帝亦出自這塊神奇的土地。這說明,在中華文明肇啟之際,隴右天水一帶已是一個各族雜處、文明交匯和農牧文化相互碰撞之地。秦人遷入這塊土地,不可避免地要受當地人文環境的薰染和塑造。懷著強烈復國回歸心理的秦人,選擇了兼容開放的文化政策,入鄉隨俗,兼收并蓄,吸取精華,從而迅速實現了擺脫困境,站穩腳根而復興再生的初衷,也使秦人在群戎環峙中由弱到強、脫穎而出。
天水秦文化具有鮮明的功利色彩和進取精神。秦人西遷天水,在亡國失姓,遭受打擊的困境中,其回歸故土振興舊業的愿望始終不墜。而中原諸國與華夏文化對秦人的歧視與排擠,更是激起了秦人奮起直追、后來居上的進取意識,并且一以貫之。秦人不惜失地亡君和血的代價,世代與西戎爭戰,以求得周室的重視和提拔,是這個后起民族功利心理的集中展現。
正是秦人特有的民族氣質、價值追求和文化優勢,奠定了其鐵騎東向、滅六統一中國的文化基礎,并最終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不難看出,秦人入居天水后所創造和發展起來的秦文化,是后來一統天下、升華為中國文體文化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