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小住幾天,然而,當我知道這個悠閑小鎮居然有八千年歷史時,我無比震撼,流連忘返。當我對它的了解一點點加深,我幾乎可以說:天水,堪稱一座露天的歷史博物館。早在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女媧、伏羲就誕生在天水。天水,也是秦國的發祥地。
伏羲廟、卦臺山以及大地灣遺址是伏羲文化遺跡;秦權、秦公墓、非子牧馬灘以及境內出土的秦代木刻地圖等文物,是秦代的文化蘊藏;諸葛軍壘、姜維故里、街亭古戰場、天水關、木門道以及祁山古戰場是三國軍事文化遺存;麥積山、大象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南郭寺、凈土寺等則是佛教文化的分布。這些不同歷史朝代的文化遺跡,仿佛在我面前展開一本厚重的歷史教科書,又像是帶我走進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
伏羲文化節

配圖:天水在線
關于伏羲,從古至今就有許多傳說。這次,就是7月3日開幕的伏羲文化節將我吸引到了天水。
據史書記載、民間傳說和歷史考證,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均生活在天水,天水的遠古文明是從伏羲開始的。
順著步行街一直往西走,就會看到伏羲廟,建于明朝,當時就是全國性的祭祀中心。清代前后五次重修。廟宇呈宮殿式建筑模式,莊嚴肅穆,氣度不凡。院落重重相套,三進四院,高深幽遠,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伏羲大殿。雖屢經重修,因閱歷久遠,色彩斑駁,更有幾分滄桑氣息。但依然有明顯的明代建筑風貌。其中,八卦圖最有特色。
1998年,天水恢復了公祭伏羲大典,連續舉辦了17屆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2005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公祭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升格為省級公祭。2006年6月,“太昊伏羲祭奠”已列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慕名而來,果然沒有失望。今年的伏羲公祭大典,盛況空前,大典開幕的那天早晨,天水幾乎萬人空巷。
大地灣原始村落遺址

天水市秦安縣有一片如今看來普普通通、面積約110萬平方米的田野,不要小看這一片土地,4000年以前這里是先民們富饒的家園。
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們在這里先后兩輪大規模發掘,被稱為“原始殿堂”。
大地灣遺址創造了中國考古史上的六個第一。其一,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炭化黍;其二,出土了中國最古老的彩陶,將彩陶創作時間推前了1000多年;其三,在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其四,挖掘了中國目前史前時期時間最早、面積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宮殿建筑;其五,發現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其六,發現中國最早的繪畫,經測定,創作年代距今約5000年。
盡管有如此多的驚人發現,但有關人士告訴我,大地灣遺址的發掘面積僅占遺址總面積的1.34%%。正如一位考古學家所言:“大地灣是一個遠古文化遺存的巨大寶庫,現在只是打開了它的大門。”
除此之外,還有殿宇錯落的玉泉觀、唐槐漢柏的南郭寺、突兀壯觀的大象山、神奇秀麗的水簾洞、秦人屯兵牧馬的牧馬灘、杜甫流寓秦州的東柯草堂,以及興國寺、凈土寺、天水關、李廣墓、姜維墓等旅游景點星羅棋布、交相輝映。
麥積山

麥積煙雨(攝影: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花平寧) 配圖:天水線
麥積山,因形狀像麥垛而得名。風景秀麗、山巒疊翠、高峭險峻。攀爬的臺階以木板、鐵鏈連接而成,踩上去,晃晃悠悠,讓人心提到嗓子眼。不過,不必擔心,這些鐵索可是經歷了幾千年歷史檢驗的。
由于樹木蔥蘢,山上氣溫比城里還要低幾度,并且很容易下雨,“最宜秋雨后,兼愛暮時煙。”“麥積煙雨”也因此成為秦州十景之一。一旦登到頂峰,更會產生“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氣概。
由于海拔較高,如果不小心將紙片之類丟下,會產生向上漂移的奇景。
麥積山石窟,名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自古稱“秦地林泉之冠”。開鑿在麥積山距地面約80米的懸崖絕壁上,洞窟很密,棧道“凌空穿云”,其驚險陡峻為世所罕見。雕塑以泥塑和石胎塑為主,輔之以石雕和木雕。形式可分為圓雕、浮雕、影塑和懸塑四種形式。造像以佛為主,共有大小佛像6633身。
“世俗化”是麥積山石窟與其他石窟影像最顯著的區別。這些雕塑,大都栩栩如生,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并且有濃郁的世俗化傾向,讓人直接體會到佛國世界亦即世俗世界。可惜的是,還有大量壁畫由于氣候潮濕,大多侵蝕剝落,現存者不到原壁畫的20%%。
在麥積山附近,還有植物園和仙人崖。各地的植物園似乎區別不大,與后者相比,還是仙人崖更值得一去。山峰高聳入云,寺廟就修建在山峰頂端或飛崖之間。仰著頭,微微瞇眼看去,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勞動人民的巧奪天工。不過,石窟里的塑像多為清代重塑,與麥積山相比,神情有些呆板。
溫馨提示:在市內,可以坐6路、1路車回到北道火車站。那里有小巴去麥積山。4元/人。但要等到人滿才開。如果買仙人崖-麥積山-火車站的聯票,14元/人。另外,仙人崖門票28元/人。麥積山門票有兩張:山門門票23元/人,石窟門票30元/人,學生票半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