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與發現,越來越多的考古實物將會不斷印證著“神話傳說”中的記述,其實它們就是真實的歷史,至少包含著歷史的影像。
原始宮殿建筑與天水民居
中央電視臺在拍攝《大地灣之謎》時,重點拍攝了F901遺址。F901是我國最早的原始宮殿建筑,距今5000年。F901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尤其是在主室內壁粉飾了一層混合石灰面裝飾墻體,在主室地面又粉飾了一層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呈深灰色,做工考究,工藝精湛,經打壓測試,每平方厘米抗壓120多公斤,經化驗分析,其化學成分、物理性能及其抗壓強度均相當于今之100號水泥砂漿地面的強度,被稱為世界上最早、最原始、最古老的混凝土,是5000年前的人造水泥。在主室內壁又發現了中國最原始的消防實例,即在室內所有的木柱子周圍采用了草泥裹柱子的防火措施,把我國的消防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同時,在水泥地面下鋪設了15厘米—20厘米厚的人造輕骨料作為防潮材料,這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跡。
F901原始宮殿建筑平面面積達到420平方米,主室面積就有128平方米。這在中國已知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是罕見的。據考古資料顯示,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平面規模在50平方米以上的也不多見,100平方米以上的更少。半坡、姜寨、北首嶺等處的較大房址,面積雖然在100平方米左右,但分處居址群中,平面形式與一般居址相近。尤其是,這座原始宮殿建筑主室前有18個洞眼,為開放式棚子。這18個個洞眼均為青石柱礎,說明有18根立柱,用來支撐棚子。對此現象,研究者殊少著意。其實,這18根柱子所撐之棚,名堂大矣。
其一,為什么會是18根?這與古代建筑的建制有何關系?我們知道,古人把奇數看作是陽數,“九”為陽數中的最高數,“三”是小陽數。古代陰陽家把“九”看成是天位,于是帝王宮殿在建筑上大量使用這個數字,以此顯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如故宮四個角樓每個為9梁18柱(2個9)72(8個9)條脊,加起來正好是99(11個9),為一百以內最大的奇數。F901原始宮殿前有18柱,恰是2個9,6個3,這是偶合嗎?不是。這只能說明F901確實是當時大地灣原始聚落領袖人物的宮殿。這個人物該是誰呢?在那個時代,那就只能是伏羲氏族了。
其二,F901主室前開放式棚子,應當與主室是一個整體,不能看作是附屬建筑。其形制對后世天水民居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中央電視臺編導高山先生及一些專家認為:這個開放式的棚子是“軒”,中間主室就是堂,正所謂堂前設軒,大有“天子臨軒”的味道了。但我認為,這個闡釋欠妥。
主室就是主室,不能稱堂;而被稱作“軒”的,恰好是后來被稱作“堂”的。何以這么說?“軒”是殿堂前檐下的平臺,古代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臺上接見臣屬,此之謂“臨軒”。按照正確的理解,F901開放式棚子前肯定還有一個廣場,資料顯示正是這樣,這個廣場才是真正的“軒”。因為F901的房頂并沒有向四邊墻體外伸出太多,資料上也看不出來。這就相當于后世的“硬山式”建筑。那么這個開放式棚子恰好充當了宮殿的前檐,即后世的“堂”。俗話說,登堂才能入室。在《葉公好龍》的故事里,那條真龍到來后,“窺首于牖,施尾于堂”,典型的說明了龍首是從宮殿前檐下的窗口伸進主室,而整個身子卻在檐下的廊上(即堂上)拖著。可見這個堂很寬大。
天水民居中古代的“板屋”恰好正是這種形式。天水人把這種形式的房稱為“托件房”。過去光景好的人家大多修建“托件房”,這種房子前檐伸出很長,形成寬敞的堂廊,一般為二柱三間,有四柱五間的,在隴南我還見過六柱七間的。F901原始宮殿則是三排六柱式。舊時隴東南一帶民居“托件房”的內部構造極似F901原始宮殿建筑。堂上兩邊有兩個對開門,形成兩個小間,不與主室相通(也有在主室內向小間開門的),而且房屋采用木骨泥墻的結構,厚實的泥土外表就是F901墻體裝飾風俗的遺痕。
在古代,一座院落由大門、二門、庭院、堂、室、房等組成。堂是主人平時活動、行禮、待客的地方,堂后為室,室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房,為主人起居之所,客人一般不得進入。堂前的“庭”是“軒”的衍化。天水民居中的“托件房”不正是這樣嗎?這種形式的“托件房”,在天水及隴南許多地方,尚大量存在。可以說,大地灣原始宮殿建筑的形制,對后世天水民居建筑形制及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先民的“灶坑”與后代的“火塘”
將灶坑置于室內,供取暖與炊事之用,是原始住居中的普遍做法,但也往往是導致房屋毀壞的原因。與F901一樣,大地灣F405的內柱及扶壁柱均裹以層層泥皮,應屬防火措施。在大地灣發現的原始先民的所有居室中,灶坑的位置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都設在門口居中的位置。這樣設置,一則可以抵御寒氣的侵入,二則可以防御野獸的襲入(野獸多怕火)。原始先民在室內設灶坑的風俗,可以說是傳之幾千年,變化不是太大。
在天水的黨川、利橋等地,在隴南的徽縣、兩當等縣,居住在山林中的百姓皆在進入房門的靠左側或靠右側短墻下設一火塘,短墻內為火炕,炕口朝向火塘。火塘內大火一年四季燃燒不斷,取暖、燒炕、煮食、燒水,皆離不開火塘。客人來了,圍火塘而坐,煮茶品茗,漫敘家常,這種情景與先民所差無幾。雖然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退耕還林的實施,這種習俗呈現出弱化的現象,但在偏遠的山林區,居民在室內使用火塘的習俗依然故我。這種習俗在西南許多地方都存在,可以說是伏羲時代先民們的遺俗吧。
地畫內容與狩獵習俗
大地灣遺址F411出土的地畫,是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地畫位于室內靠近后壁的中部居住面上,長1.2米,寬1.1米,有人物和動物圖案。上方正中的人物身軀寬闊,似一男子形象;左側人物則身軀狹長而略有彎曲,細腰,胸部突出,顯系女性。兩個人物均作舞蹈狀。正中人物下方有一長方形框,框內畫著兩個頭向左的動物。這幅地畫距今約有5000年的歷史,在考古和歷史研究、繪畫史研究、民俗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對這幅地畫內容的闡述,看法不盡一致,但基本上認為表現的是一次狩獵或圍獵活動的祭祀,或者是原始先民的祈禳活動。框內的動物,考古專家陸思賢先生認為是“螻蛄”形象。他在《神話考古》一書中說:“如地畫所畫確是螻蛄,則螻蛄象征‘土氣勝’,又象征原始國王的出現,氏族與部落當然也已強大,這與大地灣遺址分布面積大,文化內涵豐富,又發現了原始宮殿遺跡是一致的。大概大地灣遺址的先民們已進入了‘古城古國’時代,原始部落國家已開始建立。”這真是真知灼見。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對此也持同樣的看法。
伏羲時代,狩獵活動是其重要的生產斗爭內容。所以先民們對此看得非常重要。在狩獵活動中,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伴隨于狩獵的全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神能給力量,神能保佑多多捕獲;也希望神能鑒諒自己對動物的傷害,以申明自己不濫捕濫殺的好生之德。這是民俗意義上的祭祀活動。
在天水民俗中,林區獵戶在狩獵前都要祭祀、供獻獵神。小隴山林區的獵者打獵前都要祭祀“翻壇爺”。此“翻壇爺”即獵神“翻壇菩薩”,民間叫張五郎。這種狩獵習俗,可以看作是伏羲時代狩獵習俗的延續。大地灣地畫所顯示的狩獵或圍獵活動的祭祀內容對后代居住在這一地域的人民的生產、生活觀念產生了長遠的影響。這在民俗研究中是不可輕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