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巴蜀,北達大漠,西通西域,東進關中。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之始,每逢朝代更迭,這里都是各路人馬爭鋒的戰場。潘守正先生多年來從事秦州歷史文化的研究,他的《天水歷代戰事記》是我們全方位地了解發生在天水的歷次重要戰事的重要資料,今刊發以滿足讀者了解天水歷史上的風云戰事。
蠃非子被封為附庸,尚屬不入流的爵位。按周制,其地不足五十里,領地包括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和清水部分地方。蠃非子死后,其子被封為侯,領地增至百里,轄域西擴至今葫蘆河流域,南達渭河河谷,由此開始了與戎人部落對天水的爭奪。懾于周王朝與秦的強勢,戎人大都被迫歸附,后周厲王繼位,奢侈暴虐,終在公元前841年引發“國人暴動”。戎人趁機反周,奪取周王室屬地,
周宣王四年,宣王姬靜以秦仲為大夫,率軍征伐西戎。秦仲為非子曾孫,秦仲受命后,率部族首先在隴山西麓的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重建秦邑,接著與戎人部落激戰,欲收復原有領地。時西戎各部聯合,實力強大,隴右、隴東以至關中以北大部為其占據。秦仲率部在隴右轉戰數年,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反在宣王六年被殺。姬靜因秦仲為周王室征戰多年,結果戰死沙場,遂誓擊西戎,便召秦仲的五個兒子,并助兵七千,命繼續攻伐。秦仲諸子率部族與周兵合力進攻,不僅恢復了原秦屬領地還攻進渭河流域。戎人抵敵不住,在西犬丘與秦軍決戰,戎人又失敗,被迫再次臣服于秦,于是,姬靜封秦仲長子莊公為西垂大夫,為周守御西部邊地。秦莊公為防備尚居隴右西部的戎人東犯,遷秦邑于西犬丘,興筑西垂宮,從此,秦占有了今天水秦嶺以北和西漢水上游地區,領地比原來最初所封擴大了數倍。
時居住在隴東一帶的太原戎等部落不時南下,占領今陜西西部千河上游,切斷秦人與周的聯系,秦莊公長子世父誓報戎人弒祖父秦仲之仇,不愿襲其爵位居于都邑,率部族討伐戎人,轉戰于陜西西部和隴山兩翼。秦襄公二年,戎人攻襲犬丘,世父往救,結果被伏,襄公親率部族前去討伐,后又率部救周,打退犬戎,并護送周平王從鎬京東遷洛邑,為此,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并以岐以西地盡封于秦。時今天水一帶的秦人原地,處于戎人包圍之中,秦向周邊發展的可能性極小,而且不時受到戎人攻擊,及至周王封給岐以西之地后,秦襄公把攻伐重點轉向了條件更為優越的關中西部,連年與戎人在今陜西千河流域一帶作戰,但當時的秦的實力尚不足以獨自擊敗戎人,故少有進展,直至十二年(前766年)始東進至岐山一帶。不久,秦襄公在一次戰斗中死亡。襄公死后,其子文公繼位于西垂宮。文公立志完成其父未竟事業,把秦的發展中心轉向關中,遂于繼位后的第三年率主力東征,經過一年多的長途轉戰,秦軍屢屢擊敗戎人,于次年重建新邑,從此,秦的政治中心從隴右轉到關中西部。文公東遷后,原本實力較強的戎人復據今天水一帶,并漸形成冀戎、綿諸戎等部落。
秦文公東遷后,不久盡有岐以西之地。歷數十年之經營,至其孫寧公三年擊敗亳王,滅蕩社,秦武公繼位后,又派軍攻彭氏(戎人部落),從而擁有了關中平原大部,成為春秋前期諸侯中較強盛的國家。在據有關中后,秦武公決定收復曾作為興國之地的隴右。武公十年,秦軍西越隴山進入今天水境。時秦軍實力強盛,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很快擊敗占據今牛頭河流域和渭河河谷地區及秦人最初封地的戎人,在取得攻伐勝利后,為加強對其地的管理,廢止了戎人部落頭領統治體制,分置為邽縣和冀縣,派官治理,直隸于秦王室,是為中國歷史上創設縣治之始,
秦穆公三十七年,秦派大軍再次攻伐西戎,用早前已降秦人的戎人使者由為向導,直入隴右,先擊敗當時實力較強的綿諸戎,其他戎人部落見秦軍連續獲勝,紛紛表示歸附。是次出軍,秦人“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獲勝后,仍維持戎人部落統治制度.其后,隴右諸戎部落長期與秦保持著半獨立、半依附的關系。戰國初,綿諸戎再度崛起,終與秦關系破裂,秦厲公對此(前457年)親自統軍攻伐,秦惠公五年(前395年),秦軍再戰綿諸戎,此后,史料中再無關于綿諸戎的記載,故是年或為綿諸戎失敗,再次降附于秦的時間。
秦獻公元年,秦又一次對隴右用兵。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再次征伐隴右,至此,整個隴右除南部、西部邊遠地區之外,盡屬于秦!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隴西郡,統隴右西部邊地,昭襄王還征調百姓,筑長城以拒胡人,其城西起今臨洮、隴西、通渭、靜寧等縣境,今天水被包圍于長城以內,為秦屬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