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秦州商事之二十
張道尹創政績
■龐瑞琳 韓惠榮
秦漢時期就從事漆器生產的秦州,唐宋享有“漆藝總匯”之譽的秦州,難道在之后的元明清幾百年中,漆器生產就銷聲匿跡了嗎?
作為一州之長的道尹張濟洪(史載張紹烈,安徽合肥人,民國7年11月-10年11月在任),雖在下令取消國民黨,解散國會,夢想復辟的袁世凱專政下依然戴著小帽,穿著長袍馬褂,卻剪掉了辮子,剪掉辮子就象征著革命。面對變革的時代大局,開辦實業之心早已萌動。孔繁錦以斂財為目的“開拓精神”,讓他羨慕不已。想開辦工業是一種新的時尚,它不僅可以擴大財源,還能顯示政績,便決計要創造一個第一。
他看好了天水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生漆。當時,天水、隴南分布的天然漆林約60萬畝,年產生漆10多萬公斤,原天水縣被列為全國19個重點產漆基地之一,僅小隴山林區年產生漆達3.5萬公斤,而且質地優良。生漆是漆樹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種自然分泌物,從漆樹皮割開處流出乳汁狀天然涂料,初為白色。有“白如雪、紅如血,黑如鐵”之稱。優質生漆顯“清如油,光亮照人頭,搖起琥珀色,懸絲釣魚鉤”之象。而天水的生漆,就具有這色澤變幻的神奇之象。當他瀏覽了山貨市(在自由路北)那些私人小作坊生產出售的木漆家具,雖工藝粗俗,圖案多大紅大綠,卻還暢銷城鄉時,便決定辦一個這樣的工藝廠,并上報鎮守使署。
在隴南督辦孔繁錦的支持下,于民國10年秋,向領屬14縣籌集銀幣9萬元,作為辦廠經費,由當時的商務會長張子中主持籌建,創辦了“甘肅省隴南第一工藝廠”,委任王德臣為經理,趙鐘琳任廠長。廠址設在瑞蓮寺(今奮斗巷內)。聘請西安汪基成、汪俊杰二人為技師,招收學徒7人,從事雕漆生產。產品只是用漆泥在木胎上灰好底子,再髹涂生漆數遍,磨平推光,再周縷出花樣。后用采漆平填。小件有印盒、筆筒、梳妝匣、手杖、木碗、硯、茶碗等;大件有俄式靠背椅、搖椅、匾、大小圓桌等。因工藝精湛,美觀實用,且有耐燙防潮性能,故暢銷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