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秦州商事之二十三
掙扎中的起落
■龐瑞琳 韓惠榮
真是禍不單行。民國17年的大旱,18年的饑荒與民國19年馬廷賢之亂接踵而至,時疫流行,餓殍滿地,民不聊生,那是秦州人最黑暗最苦難的幾年。民生工藝廠因之業務蕭條,雖經努力經營,但毫無起色。民國19年秋,后任廠長又重視織紡,將雕漆生產放置次要,結果被張曉帆新成立的“玉泉紡織廠”擠跨。雖經商會扶持,撥款2000銀元,地方官府也將六城房租撥給工藝廠以作補貼。但因元氣大傷,銷路不暢,于民國21年左右漸次倒閉。
“民生工藝廠”倒閉之后,工人流散民間。有的自開作坊漆店,有的干采漆收漆;有的去作坊當匠人。就民族工業發展而言,不知這是倒退還是前進?
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漆器生產才有所復蘇。抗戰開始后,中原工商戶內遷天水城,漆器行業又顯繁榮,從業戶增至十五六家,從業30多人。傳統的漆碗、食盒、筆筒、硯盒、茶盤、梳妝匣、小圓桌、圓凳等陸續面市,被稱作“文明棍”的雕漆手杖風行一時。是效仿蔣委員長嗎?大街上,公園里,留著背頭,戴著禮帽,穿著長衫的年輕男士,出門時右手臂上都挎上了雕漆文明棍。但產量少,獲利薄,僅夠糊口。抗戰勝利后,大批內遷人員及工商戶紛紛返鄉,市內人口銳減,國民黨發動內戰,抽丁拉夫,貨幣貶值,通貨膨脹,苛稅日重,從業者難以維持,至1949年,漆器行業僅余兩家,生產蕭條。解放后至合作化,生產逐漸恢復,但1960至1962年困難時期,特別在文革中,雕漆生產被視為封、資、修的“四舊”之物,產品遭毀,藝人遭批,漆器生產被迫再度萎縮。
政治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就像套在工商業者手足上的繩索,縱使你有實業救國的遠大抱負,縱使你有高超的技藝,縱使你想擺脫貧困以辛勤勞動而發家致富,沒有一個寬松的政治環境,你的努力將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