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河水水流東,元代遺宮應不同。
般若書從進士筆,伽藍馨自椒花風。
西斜殘壁空無竹,鴉聚高枝倘有松。
一夢盡非前度事,隔墻疑見野桃紅。
上聯:朔古金元,混含天地一派奇構,雄矣雄矣;
下聯:興國般若,包容宇宙諸樣祥瑞,善哉善哉。
【艾 葉 李吉定】
天水名勝百景系列之七十
興 國 寺
■文/安志宏圖/高仕林

興國寺俗稱“官寺”,坐落于秦安縣城北街,是一組風格古樸,造型奇特,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筑群。
據地方史志記載,興國寺創建于唐代,至元代至順年初具規模。明代因稱“興國梵宮”而被列為“秦安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間邑人胡纘宗題其寺額“興國寺”,又書“般若”二字于大雄寶殿。其舊制如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木刻題記載:“寺上有般若殿一座,雄鎮如盤,左有伽藍殿,右有菩薩殿,環鋪如楔。中左有鐘樓,中右有鼓樓,對峙如柱。門前有金剛殿,門側有天王殿,護衛如隊!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國寺原有建筑多圮毀,僅存大門、鐘樓、天王殿和主建筑般若殿。般若殿面闊三間,長11.7米,進深兩間寬8米。單檐歇山頂上布灰簡板瓦,正脊兩面浮雕行龍和牡丹紋飾。兩端置龍吻,二龍怒目卷尾,張口吞脊,姿態威猛。中央置琉璃獸面火珠,兩側按等距設走獸。大殿副階用六檐柱分成5間,次間兩根渾圓碩大。所有檐柱上端微向內傾,有較顯著的柱側角。梁架結構采用了元代首創的斜梁構件,殿內金柱采用減柱造,擴大了使用空間。
新世紀初期,興國寺進行了大規模改擴建。其規模和形制基本上保持原有風格。改擴建后的興國寺,除般若殿外,另有伽藍殿、菩薩殿、金剛殿、天王殿、鐘鼓樓等。寺內殿宇雄壯,整體雄渾協調,紅墻金瓦,熠熠生輝,保持著明顯的元代建筑特征。它是甘肅省范圍內時代最早、保存較好的木構建筑,是研究元代建筑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和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