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尹喜•任法融
安志宏

老子、尹喜作為道家早期代表人物,他們以著《老子》而名垂青史,留芳后世。老子是河南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尹喜是天水人,他們因共同的追求,后半生形影不離。從函谷關相遇,到周至樓觀臺結草為樓,過寶雞經散關入隴,到尹喜家鄉天水(渭河流域)拜藹伏羲故里、秦之發祥地,講道、論經、教化、修渠、著《老子》等。后因崇拜天竺另一位圣人釋迦牟尼,尋訪其故里,西至流沙,因年邁、路途遙遠未果,返回途中,到甘肅的另一個文化區域——洮河畔的臨洮,終老其鄉。因此,隴上至今道觀林立,道家人才輩出。諸如七真人,全真道士李志堅、董志希,馬宜元、丘處機徒裔梁志通(天水市玉泉觀為其主持修建),陳志隱等。特別奇妙的是,時空跨越2500多年后,由老子、尹喜始創的樓觀臺,它的主持竟然仍是隴上(今天水市麥積區鳳凰)人——任法融。道家這種與隴上結緣的文化現象,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文化的一脈相承!
據《史記》記載:李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其故鄉屬古陳國地,后人以國為姓,也稱其陳氏。約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25日誕生,河南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即現址太清宮鎮)。在天水人尹喜的協助下著《道德經》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百六十余歲,或說二百余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余歲?鬃訑荡吻蠼烫斓绬柪献,言老子“猶龍”。另一說老子,字伯陽,又稱老聃,后人 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后半生史書僅一句“入夷狄不知所終”一筆代過。事實上,老子的后半生在隴上度過,天水有許多老子的傳說和遺跡,今臨洮有老子逝世的“飛升”處﹙一說去逝于敦煌三危山,今敦煌附近建有老君堂﹚。天水柏林觀是紀念老子的道觀,麥積區的伯陽鄉,就是為紀念老子,按老子的字起名伯陽的。
后世道家信徒和民間對老子在隴上的活動知之甚少,將其神圣化,說老子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等等。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來,在函谷關(位于今河南靈寶)在尹喜的請求和協助下,在入隴的路途中,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被道教徒神化成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相傳老子在函谷關點化了關令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并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樓觀臺沿傳至今,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稱道教發源地。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與尹喜同被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尊稱為“古之博大真人!睆摹读邢蓚鳌烽_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兜赖陆洝返膰獍姹居幸磺Ф喾N,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與尹喜、莊子等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5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尹喜,字公文(公渡),號文始先生。甘肅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他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或稱“關尹”。
《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志》等書記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三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薄吨袊舜笞值洹份d“尹喜,天水人”!肚刂菪轮尽份d:“柏林觀中祀老子,又有講經臺,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為春秋時關令尹喜故里。”
相傳老子騎青牛云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圣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過散關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今甘肅天水市麥積區)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元龍花石崖筑庵、鉆洞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至今,天水保存有伯林觀、尹道寺、尹道村、教化溝、伯陽渠、伯陽鄉、牛頭河﹙老子青牛埋藏處﹚等等。老子在天水探尋伏羲遺跡,拜謁秦人故里,登臨白鹿山(今卦臺山)、邽山(今鳳凰山,任法融就是鳳凰山下人),治水修渠,練功修行,講述有關“道”和“德”的理論,把自己所思所想都講給了尹喜。尹喜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老子的講述記錄、整理成《老子》五千言。
《老子》一書完成后,老子和尹喜倆繼續西行,直至河西流沙,欲去天竺,拜謁釋迦牟尼故里,因年邁,路途遙遠,未果。后經青海,返回甘肅臨洮,老子終老于此。臨洮有“飛升”遺跡,每年農歷3月28日紀念老子逝世的風俗。老子逝世后,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篇,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與《老子》一樣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尹喜是春秋戰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據有關史料記載和天水民間口傳史綜合分析,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并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相傳,老子授其道德經并約定“后會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隱居谷內,后入蜀,歸棲于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云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巖壁上有尹喜巖,一名仙巖。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巖“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巖》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
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從僅有的尹喜資料看,其一生為人低調,不求聞達于世,不修俗禮,隱德行仁,潛心學業,甘愿做配角,一心想讓老子的思想傳世,專心整理《老子》,后半生過著隱居生活,所以,至今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即使如此,離他時代不遠的戰國時的道家重要人物莊子,對他評價是很高的,與老子并稱為“古之博大真人”。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并稱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并被歷代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

任法融,俗名任志剛,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甘肅天水縣(今天水市麥積區鳳凰鄉人),生于1936年。世代務農,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弟兄3人,任法融為最小者。其外祖父為清末秀才,頗精儒學,以授徒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響下,亦通讀儒家四書,并常閱讀佛、道教經典書籍。
1943年任法融7歲時入鄉塾讀書, 14歲時因家庭生計困難而廢學,在家習農事并從其慈母課讀儒家四書五經。19 歲的任法融到陜西隴縣道教宮觀“龍門洞”游覽,被優美環境吸引,聽說元代的著名道士丘處機(長春)曾在這里修煉得道,心頗慕之。當時龍門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見他們個個樸素善良,勤于道家修煉,便請得該觀監院同意留居,每日隨道眾干農活,閑暇時便借閱《道德經》。逐漸對道教產生信念,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拜全真龍門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長為師。
王嗣林道長擅長齋醮法事經韻,精通道教科儀,任法融雖從師學經韻,但卻不愿終生作經懺道士。因此,他雖習經韻但不重經韻,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讀道書、研道意。他利用農作之暇,細讀《道德》、《南華》、《四品》、《陰符》、《素書》等道教經書,自感獲益不淺。1957年冬,任法融拜別師父,離開隴縣龍門洞,到陜西周至縣樓觀臺道院掛單。當時樓觀臺總理為梁宗和道長,在梁道長指導下,認真學習了《左傳》、《尚書》、《易經》。任法融覺得儒學雖然淵博,但他還是對博大宏深的《道德經》感到親切。他認真研讀《道藏精華錄》中所載60余家高人對《道德經》的注釋,使他眼界大開。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大部分道教徒被遣散。任法融仍堅持在樓觀臺,與道眾墾荒種地謀生。一直沒有放棄對《道德經》的研究;經過十年文革,他認識到人生之困苦,從而更深地豁然徹悟《道德》的深玄妙理。
撥亂反正,陜西樓觀臺又重歸道教自己管理。任法融擔負起了募籌資金,招工維修樓觀臺的責任。但他依然利用間暇之時,用道教義理重新注釋《道德經》。樓觀臺古遺有石刻《道德經》,稱之為“樓正本”,它是一種著名版本。他以此為底本,三易其稿, 1988年由陜西三秦出版社發行。該書是他用數千年來道家真傳的正統觀點注釋的“樓正本”《道德經》。該書用無極圖和太極圖從縱橫兩個方面、微觀宏觀兩個領域對《道德經》的基本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對老子的自然觀、人生觀、社會觀(尤其是宇宙論、養生論和政治論) 之玄理奧義作了深入淺出的解釋。截止目前,已完成4種著述。一為《道德經釋義》(10萬字, 198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二為《太上老君養生十四字訣》(2萬字,1986年《中國道教》創刊號發表);三為《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10萬字,已出版);四為《周易參同契釋義》(10萬字,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