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夾板是天水最為古樸和原始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之一。每逢春節,尤其是正月初九天水人到玉泉觀“朝觀”的這一天,夾板聲聲,香火繚繞,人流如潮,沿襲了數百年,秦州夾板帶給古城天水的是激越與祥和。
秦州夾板相傳起源于唐代的“拍板”,最早是勞動人民歌頌太平盛世的一種娛樂活動,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宗教祭祀儀式。屬我國遺存較早的一種群眾性的樂舞表演。
秦州夾板的表演者一般為男性,夾板隊一般是由二十四人組成,象征著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這樣的人員規定顯然寄寓著古代勞動人民祈求四季風調雨順,渴望富裕生活和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夾板一般用質堅且輕的紅椿木、槐木或桐木制成,長約75厘米,寬6厘米,厚2、5厘米,板上用彩漆繪有蘭彩帶圖案,擊打時聲音清脆響亮,極富節奏感和音樂感。秦州夾板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擊打動作和技巧上,其隊形變化較為簡潔。表演者一般是縱向兩列行進,中間行走著樂隊,最重要的樂器是嗩吶、鼓、鑼、镲等等。秦州夾板采用全真派的道教音樂并于每年正月初九在玉泉觀舉行盛大表演,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延續。
上千年傳承不衰的秦州夾板,以它不事張揚、原始簡潔的舞蹈,沉靜地演繹著古老秦州千年來的榮辱興衰,祈盼著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