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天水伏羲廟 高鶴云圖
從陜西的西安到甘肅的天水,坐飛機只需一小時十分鐘,但這是架螺旋槳的國產小型機型,每天往返一次。
天水處于甘肅隴山之西,漢水上游,是甘肅的第二大城市,有“羲皇故里”之稱。作為行政地名,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天水”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天河注水”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篇》載:“耤水又東北徑上邽縣,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南朝劉宋郭仲產《秦州地記》中也寫道:“郡前湖水,冬夏無增減,因此名焉。”而在西漢人信奉讖緯五行之說者,則對地處漢水上游一帶的土地,從當時人們君權神授的“天漢”思想出發,以期天河之水源源不絕,故命名為天水。
但不論哪種說法,當你走進這號稱是“隴上江南”的天水市,映入眼簾的是山青水秀,林木茂盛,城鄉空氣清澈,環境優雅,文物古蹟眾多,百姓安居樂業。其顯著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西部山川的雄姿。任你隨意考察訪問,即便是“走馬觀花”,也會感覺這里不像是西北的景象,反而會對這片充滿神奇色彩的土地產生豐富想像,甚至會喜歡上它。
到了天水,秦地林泉之冠的麥積山是非去不可的。而在市區內,則首推參觀伏羲廟。
遠古時期傳說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生活在天水一帶。伏羲部落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一是始作八卦,從具體事物中抽取出“陰”、“陽”兩個對立而又統一的基本元素,對自然現象作了可貴的探索與思考,對中國和東亞地區文化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中國道教文化即源于此。二是發明結網漁獵,不僅大大提高了獵捕效率,而且直接導致馴養獵物,從而產生了原始畜牧業,使人類進入了農牧并舉時代。三是制嫁娶之禮。伏羲改革婚制,提倡一夫一妻的對偶制,婚姻要求明媒正娶。聘禮以儷皮〈即鹿皮〉兩張為禮,以示兩人合好。這種風俗正是從原始群婚到對偶婚的轉變,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四是造書契,創歷法。伏羲率先採用契刻符號的形式,對記述的事情刻在器物表面,成為日后中國文字的雛形。據相關記載和傳說,伏羲還教會人們鉆木取火,製作樂器,利用草藥治病。
現在天水秦州區還保留有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伏羲廟建筑群。每年農歷正月十六,相傳是伏羲生日。這一天全城百姓都會自發聚集到伏羲廟里進行拜祭。從秦開始歷年祭祀,從官祭轉為民間祭祀,數百年來持之以恆,沿襲至今。作為羲皇故里,秦州伏羲廟成為全國性規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卦臺山成為祭祀伏羲的圣地。隨?改革開放,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掘,公祭伏羲大典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活動,且規模越搞越大,參加人數也逐年增多。二○○六年五月,伏羲廟祭祀禮儀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九年起,公祭大典正式升格為國家祭祀,成為緬懷祖先的一項重要文化盛會。
天水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地方,是中華民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區之一。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眾多人文景觀,從遠古時期到春秋戰國,從先秦兩漢到魏晉南北朝,見于史籍的天水人士比比皆是。秦人祖先完成了統一六國大業,還締造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在這片土地上所承載的歷史和文明,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傳說故事,并流傳至今,讓天水人引以為傲。《三國演義》中的許多故事,如六出祁山、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都發生在天水境內。影響最大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發生地就在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不少三國遺址至今仍有保留,值得前往一看。
天水城區可游覽之處還有玉泉觀、南郭寺、胡氏古居等。身居城北天靖山麓的隴上名觀─玉泉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于唐代早期,歷經元、明、清三代重修、擴建,形成擁有九十馀座建筑的龐大道教宮觀。觀內古樹參天,清幽怡靜,并藏有歷代眾多碑刻,尤以元世祖忽必烈褒封制詞四面碑最為珍貴。每年農歷正月初九,相傳是玉皇大帝誕辰,天水市民會傾城而出,扶老攜幼,登山去玉泉觀“朝觀”。現在“朝觀”成了天水最大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一。
天水多古柏、古槐,見證了天水的歷史滄桑。國槐是天水的市樹,其因古城而顯厚重;同樣,古城又藉古槐老樹而增色許多。漫步天水街頭,隨處可見高大蒼勁的古槐,氣度不凡,神韻猶存,即使是袒露嶙峋的老樹枯干,仍顯恢宏、不屈與悲壯,低吟訴說?當年的繁盛與輝煌。綠意盎然的新槐,則萌發生機,把根深深扎在秦州土地上,不禁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