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線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報道】
還記得那是2005年1月1日,秦城、北道兩區正式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

▲2005年1月1日,天水市舉行兩區更名慶典大會。

▲2005年1月1日,天水市舉行兩區更名慶典大會。

▲2005年1月1日,天水市舉行兩區更名慶典大會。

▲2005年1月1日,天水市舉行兩區更名慶典大會。

▲2005年1月1日,天水市舉行兩區更名慶典大會。

天水在線2005年1月1日報道 今天是2005年的第一天,也是一個全市340萬人民尤其是110萬秦州、麥積兩區人民共同銘記的日子,從今天起,經國務院批準,秦城、北道兩區正式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兩區更名的名稱、印章于今天正式啟用,兩區歷史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今日上午,秦州劇院內,到處洋溢著一派歡樂喜慶的氣氛、秦州、麥積兩區更名慶典大會在這里隆重舉行。上午九時,慶典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大會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世榮主持,國家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副司長張炳善首先宣讀了國務院關于兩區更名的批復并祝賀兩區更名。副省長李膺、省政協副主席嗽敏智、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何光第等領導出席了大會。隨后,趙春、李世榮、王志榮、宋敬國、馮沙駝、林建波分別向秦州、麥積兩區區委、區人大常委會、區政府、區政協,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區人武部授牌,并向兩區贈送了紀念鼎。
副省長李膺熱烈祝賀兩區更名,并要求緊抓實施更名戰略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實現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市委副書記、市長趙春在講話中指出,兩區更名是天水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的一件大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秦州區”和“麥積區”的名稱,更加突出了城市特色。展示了文化底蘊,全市上下要以此次更名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天水建設成為隴海蘭新經濟帶上的商貿旅游中心城市,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再創輝煌。
省民政廳以及市四大組織在家領導、市紀委、天水軍區領導及各界人士約550多人參加了慶典大會。
秦州區掛牌儀式
↓↓↓↓↓↓↓↓↓↓↓↓↓↓↓↓↓↓








麥積區掛牌儀式
↓↓↓↓↓↓↓↓↓↓↓↓↓↓↓↓↓↓





搶抓更名機遇謀求更大發展
——就秦城北道更名訪中共天水市委書記張津梁
甘肅日報(刊發日期:2004年12月8日)
2005年1月1日,天水人民將迎來一件大喜事。經國務院批準,天水市秦城區將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將更名為麥積區。這一天,兩區將舉行更名掛牌儀式,新的名稱和印章于同日正式啟用。日前,本報記者就兩區更名的有關情況,采訪了中共天水市委書記張津梁。
談起秦城北道更名的指導思想,張津梁說,這次兩區更名工作是天水市政府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和國家民政部《地名管理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以及民政部區劃地名司的審查精神,按照尊重歷史、注重現實、規范標準、好記好找的原則進行的。值得一提的是,天水市為此次更名廣泛征求了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和廣大市民的意見,這個充分論證的過程,實際上是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過程,完全符合兩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秦城北道更名僅僅是一個程序,關鍵是做好對外宣傳和搞好天水發展,使天水這個歷史文化名城再放光彩”,張津梁告訴記者,天水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打好“秦州”和“麥積山”這兩張文化品牌,推進“旅游富市”戰略的實施,促進天水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把天水建設成為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上特色鮮明的大城市和隴東南商貿旅游中心城市,正確使用具有豐富內含的名稱十分必要。
張津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這種必要。首先,秦城改“秦州”、北道改“麥積”,突出了名城特色,凸顯了天水悠久的歷史文化,有利于提高天水市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張津梁介紹說,“秦州”一詞作為政區名稱始于三國曹魏時期,一直沿用到民國廢州改縣為止,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歷史;北道區境內、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麥積山風景區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享有“東方雕塑館”之美譽。“秦州”能喚起人們對富庶隴右的想象和期望,“麥積”能牽動人們對這座“東方雕塑館”的向往,這樣的更名對天水經濟社會發展必將產生積極長遠的影響。
其次,“秦州”和“麥積”這兩個地名,從歷史上和現狀上看都比較確切,更名能夠充分挖掘地名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打造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地域品牌優勢。張津梁說,這兩個地名在文史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人民群眾心中有深厚的認同感。秦城更名為“秦州”,意在繼承古秦州人民勤勞、勇敢、創新、拼搏的精神,要像歷史上一樣,叫得更響、傳得更遠,與“麥積”一道,并駕齊驅,充分發揮潛在的品牌優勢,為經濟建設服務。同時,更名可以把“秦州”、“麥積”和天水有機地統一起來,使之相互襯托、相互補充,形成對外宣傳的合力。
第三,更名與麥積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工作遙相呼應,是對申遺工作的有力支持。張津梁認為,此次更名能充分體現天水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申遺工作相輔相成,對發展天水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對于正在緊張進行的更名工作,張津梁要求,應與省內地區改市工作同步,與第二代身份證更換工作結合起來,與縣以上行政事業單位統一更換防偽公章工作結合起來,做到簡樸、節約、明快,凡是可以利用和可不更換的盡可能地利用,避免造成大的行政開支。
蘭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長張津梁祝賀秦城北道兩區更名
天水在線(發布日期:2005年1月1日)
天水市秦城區、北道區更名為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這是天水的一件大事,我對兩區的更名感到由衷的高興,對兩區更名慶典大會表示熱烈的祝賀!
天水是一片神奇的、充滿生機的熱土。我在這里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對天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對天水人民充滿了眷戀。天水人民的福祉,天水的發展變化將永遠牽動著我的心。目前,天水的發展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全市上下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發展建設面臨諸多機遇。兩區的更名必將進一步激發全市人民“熱愛天水、建設天水”的熱情。我相信,只要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天水必將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確良明天!
我會始終不渝地關注和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天水更快更好地發展。我期待著天水佳音頻傳,再創輝煌!
衷心祝賀兩區更名慶典大會圓滿成功!
衷心祝愿天水人民新年快樂,闔家幸福!
張津梁
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霍老的麥積情結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霍松林談“兩區更名”
天水晚報(刊發日期:2005年1月8日)
“懷念天水,經常想起天水的名勝古跡,想起詩圣杜甫吟詠過的許多地方。”這是現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霍松林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懷念天水》中的開篇語。也因了這篇在央視播出的電視散文,天水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雖然是電話采訪,但記者想要“見”霍老一面卻極其不易。因為在學術方面的突出貢獻,加之霍老已年屆九旬,校方對他“看護”極其嚴格。因為老鄉的緣故,又因為兩區更名乃天水人民的大事,霍老知悉采訪一事后欣然答允。
霍老雖然已離別天水60多年,但他對故土深沉的愛戀和關注一如既往。如今,當我市為了讓天水的歷史文化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以對外產生強大吸引力,讓天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將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霍老對此特別高興。
霍老說:“市上決定把秦城區和北道區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很好,而且定位明顯,是為了促進天水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知名度,讓天水美名能名揚天水。”談到北道寫麥積的區別時,霍老說麥積山在海內外的知名度遠遠比北道高,因此北道的更名更有意義和必要一些。當年在天水讀書時,給霍老留下最美好回憶的,莫過于麥積山了。“記得當時交通不方便,還沒有車,我和幾個同學騎自行車加步行,用了兩天才游了一回。”說到這段經歷,霍老語氣中依然顯得很激動,這不由得讓記者想起霍老后來寫的“懷念天水”一文。家鄉的風物,在霍老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說起秦州,霍老說這個名字在天水的歷史上已經很古老了。這里有很多名勝古跡,文化積淀非常深厚,伏羲廟、紀信祠、李廣墓、玉泉觀、詩圣杜甫吟詠過的南郭寺等地方,都具有代表性。霍老希望更名后能為這些美景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外地人到天水來。
采訪中,記者在電話這邊明顯聽到霍老氣喘吁吁,說話很吃力。
霍老最后說,現在他上了年紀,對更名的事談得不是太多,但對家鄉的發展一直都很關心。得知天水也有晚報了,他特別借本報向家鄉的父老鄉親問一聲好,祝愿天水更名后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
我市群眾代表赴蘭州給原天水市委書記張津梁贈送條幅
天水日報(刊發日期:2005年6月10日)

6月7日,我市部分群眾代表靳明強、于智斌等專程赴蘭州看望蘭州市市長、原天水市委書記張津梁,給張津梁同志贈送一幅萬人簽名的條幅,上題“兩袖清風離任去,留得美名在秦州”,表達了我市人民群眾對張津梁同志的贊譽和留戀。
張津梁同志在天水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擔任市長、市委書記七年多,他在致力于我市經濟社會及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同各界人士、各級干部和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離任后,我市部分工人、農民、街道干部和居民以及學校師生出于對張津梁同志人品和業績的敬意,自發聯名為張津梁同志贈送了這幅條幅,條幅落款是“秦州人民”,條幅背面是大家的簽名。張津梁同志對這種民間性質的表達方式非常感動,他拜托群眾代表轉述對天水人民的真摯感謝和良好祝愿,希望天水的父老鄉親在市委、市政府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團結奮斗,艱苦創業,過上更加富裕、和諧、幸福的生活,把天水建設得更加美麗。
圖為我市群眾代表給張津梁同志贈送條幅的情景。 田民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