襆 紙
文 /王啟珍
每逢春節(jié)這樣闔家團聚的重大節(jié)日,人們總要為過世的親人燒些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在陰間就是能用的錢,多燒一些紙錢,親人在那個世界里才不會受窮。這既是寄托對已故親人的哀思,也是中國孝道精神文化的體現(xiàn)。
燒紙錢之前,必須先進行封包,在我們老家叫“包紙”。紙包好后在封面上按輩分寫收冥資人的稱謂叫‘襆紙’。只有紙襆正確了,親人才會收到,否則,親人就會受窮一年。小時候,每年除夕下午二叔在給先人襆紙時給我們講的一個故事,至今言猶在耳。他說:“從前,有一個邊遠山區(qū)的村子,山大溝深,與外界很少聯(lián)系。全村人除財主的小兒子讀過幾年書、識了一些字外都是睜眼瞎。春節(jié)來臨,全村人把包好的紙拿去,請財主的兒子幫他們襆,可財主兒子只學會給自家先人襆紙,于是,將全村人家包的紙不分清白皂紅,都按給自家先祖襆的稱謂襆了。春節(jié)過后,村民的先祖?zhèn)兿蜷愅蹩拊V,并托夢給后人說:“人家的先人過年歡得很,我們年年窮的要飯吃。”后來閻王查明,原來是財主的兒子學襆紙時一知半解、囫圇吞棗,都襆給了自家先祖享用,致使其他人家的先祖沒錢花。”雖是個傳說,但也告訴人們,不會襆紙,雖有孝心,燒的紙再多,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到頭先人還受窮。
現(xiàn)在,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祭祀先人的場面越來越盛大,封包越包越大,冥錢面值越來越大。但因種種原因,仍有許多人對襆紙不求甚解,陽世間至今用的最大票面是100元,你封包里裝的卻是千元、億元票面,能用嗎?鑒于此,我根據(jù)自己平生所學和親身襆紙的經(jīng)歷,參考有關資料,整理歸納了一些襆紙的基本要點,僅為一己之見,供大家參考。不妥之處,請批評斧正。
一、必須用毛筆寫。古人認為,陰間的人只認毛筆字,其他筆寫的都不認,不認就收不到。
二、必須從右往左豎著寫。
三、封皮陽間的人名和陰間的人名應區(qū)分開。比如兒子給亡父包了一包紙,在署兒子名前應寫‘陽上’或‘陽世’,以區(qū)分陰陽。
四、焚(送)紙日期應以農(nóng)歷為準。
五、封底在粘合縫上寫一個或幾個‘封’字,類似陽間的封條。
六、給三年以內(nèi)的新逝亡人用白紙包,三年以上的亡人用黃紙包。而且送紙的時間也不一樣:新逝亡人的應在大年初二午后送,已故三年以上亡人的紙應在大年初三午后送。
“紙”代表著先人。除夕天黑前接先人叫“接紙”。初三下午送先人叫“送紙”。給先人包制冥資叫“包紙”。紙包好后在封面上按輩分寫收冥資人的稱謂叫“襆紙”。
再就是格式。逢年過節(jié)給先人送的盤纏,除我們北路大都叫“包紙”外,有些地方叫“封包”,外地叫“包袱”、“火單”、“袱子”、“袱包”等,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不管叫什么名稱,其書寫格式都是一樣的:從右往左豎著寫。
第一行低兩格寫“奉申”二字,意為“獻給”、“供奉”等。有些地方寫“奉祀”,其意思都一樣。
第二行高奉申兩格寫“今逢xx之期或xx節(jié),虔備冥資x封xx元,(錢數(shù)應大寫)”(虔備,在我們北路一帶一般寫作:謹具,鄭重之意)
第三行即正文,寫收錢人的姓名或寄錢人的關系。對已離世的父親敬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已離世的母親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對祖母稱先祖母。
古禮:喪父曰考,喪母曰妣。男為考,女為妣。父母寫顯考、顯妣,祖父母寫顯祖考、顯祖妣。顯考、顯妣是對父母的敬稱。而有時會寫先考、先妣,顯和先的區(qū)別在哪里?
區(qū)別在于:如果已故父親的雙親(包括岳父母)都不在世,而且后代中已經(jīng)有了孫輩,這時候就可以稱呼“顯考”了;如果父親的長輩有一人尚在人世,那么這個后人只能稱呼已故父親為“先考”。或當已故父親的雙親(包括岳父母)全都去世了,但他還沒有孫子輩,那么后人還要稱呼已故父親為“先考”。
顯字前加故字,(故,去世)如果是新亡之人,需要在故字前加“新”字,寫成“新故”或“新逝”。
“故”字之后是寫先人的稱呼和姓名。
男先人寫‘某公某某’(前一個某為姓,公為性別,后兩個某某為名)。女先人寫‘某母某氏’(前一個某為夫家之姓,后某為娘家之姓,因古代女人們多無學名,只有小名,而稱小名又不尊重,就根據(jù)娘家之姓稱某氏)。另外,天水一些地方襆紙時在姓名處只寫姓氏,不寫名,寫成“故顯考X府君之神 ”或“故顯妣X慈君之神”以表達對先祖的尊敬。
在先人的姓名之后,把男人稱老大人,女方稱老孺人,低幾格寫‘正魂收用或冥中收用’。在我們北路一帶,不寫‘老大人或老孺人’,而寫‘君之神’,常言道:“活著為人,逝者為神。”認為先人去世了就變成了神,能庇佑子孫,故稱為‘君之神’。在我們天水一些地方,對三年以內(nèi)的逝者稱之為靈。三年之后謂之為神。故在寫封包時,三年內(nèi)寫“君之靈,”三年后寫“君之神。”
第五行寫送封包人姓名:陽上或陽世----孝男或孝女xxx祭奠。
第六行寫年月日。公元xxxx年農(nóng)歷xx年xx月xx日叩送(或叩化、或跪拜焚化)
最后,包封包時還要另外再包兩包薄一點的封包和準備一些零散錢。兩個封包是燒給地盤業(yè)主的,(我們北路在燒紙前,先行祭土,專門燒給土神爺)零散錢是用以打發(fā)孤魂野鬼的,免得他們找親人的麻煩或從心不良,哄搶親人剛收到的錢鈔。
封包一般燒三代。(2019年1月28日)
附:襆紙實例,供參考。


作者簡介:

王啟珍,男,現(xiàn)年75歲,麥積區(qū)石佛鎮(zhèn)人。中共黨員,從事行政工作40余載,其中在鄉(xiāng)鎮(zhèn)基層工作長達30余年。在職期間,曾在部、省、市級刊物上發(fā)表多篇論文并獲獎。退休之后,仍愛好文學,茶余飯后,搜集整理資料,先后出版了三陽川石佛鎮(zhèn)下街里《王氏族譜》、反映三陽川石佛一帶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的民情風俗《憶往事·話過年》等書。散文《年關迫近,進山換松子》、《昔日回家難,今朝盡坦途》,組詩《退休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