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蕙巧織《璇璣圖》。

位于天水市的蘇蕙雕塑。(天水在線攝)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趙逵夫
天水城西的二郎巷有個織錦臺,在清代以前,織錦臺就已成為天水的名勝,外地游人尋訪者多。織錦臺這么有名是因為1600年前一位極聰明的青年婦女在這里創造出用840字包含數千首詩的《回文璇璣圖》,這首詩突出地表現了秦地女兒在歷史悠久的乞巧活動激發下產生的聰明智慧,可以說將婦女、將人類的巧智發揮到極致。這個人就是東晉十六國之時前秦的蘇蕙。
1
清乾隆年胡釴編纂《直隸秦州新志》卷二載:“竇滔故里在州城西郭,有織錦臺。”又民國二十八年《天水縣志》卷一:“織錦臺,在縣城西二郎巷。傳為安南將軍竇滔妻若蘭織回文錦之處。”
二郎巷又名三陽巷,今名育生巷,在秦州西關偏南處,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巷之北口有一座二層木樓,石基上立有四根粗大的檐柱,門樓下有樓梯可通向二樓,樓上勾柵欄桿,四扇刻花直欞窗,其設計工藝有明代風格。樓上臨華嚴前街一面懸“晉竇滔里”巨型匾額,字跡剛勁雄健;面南的門上書“古織錦臺”,字跡古拙大方;皆白底黑字。向北門兩側有木刻對聯,上書有清代楊芳燦(字才叔,號蓉裳,曾補為伏羌知縣、靈州知府。后因其弟楊揆授甘肅布政使,入貲為戶部員外郎)詩中二句:“鶯花古巷秦州陌,云是蘇娘舊時宅。”牌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馬路加寬中被拆除,但年齡較大者對此記憶猶新。
由這牌樓和牌坊可知,在清代以前,織錦臺就已成為天水的名勝,外地游人尋訪者多。其巷口正面的“竇滔故里”的“里”這里是廬舍、宅院的意思,同于《詩經·鄭風·將仲子》中“無逾我里”的“里”,與現在“故里”多指“故鄉”者不同。因為二郎巷內有很多小巷道,故在古人巷口又立一標有“織錦臺”的小牌坊。1920年天水大地震中塌毀。入古人巷其南側有一片地方,上世紀四十年代周圍尚有許多樹,樹旁有一水池,前邊一土臺子上有碑,上有“織錦臺”三字。織錦臺舊址為今務農巷28號院之地。
織錦臺為什么這么有名呢?因為1600年前一位極聰明的青年婦女在這里創造出用840字包含數千首詩的《回文璇璣圖》,最突出地表現出秦地女兒在歷史悠久的乞巧活動激發下產生的聰明智慧,可以說將婦女、將人類的巧智發揮到極致。這個人就是東晉十六國之時前秦的蘇蕙。
南朝宋齊間史學家臧榮緒《晉書》載:“竇滔妻蘇氏,善屬文。苻堅時,滔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詩寄滔。循環宛轉讀之,詞甚凄切。”崔鴻《十六國春秋》之《前秦錄》中說:“秦州刺史竇滔妻,彭城令蘇道質女。有才學,織錦制回文詩以贖夫罪。”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九六說:“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璇璣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婉。凡八百四十字。”這些全據臧榮緒《晉書》,唯補出其名、字。
今傳《璇璣圖》之前武則天的《序》中言,竇滔“風神偉秀”,遍通經史,能文能武,時人評價頗高,故苻堅任為秦州刺史,后“以忤旨謫戎敦煌”。苻堅攻克襄陽后,以其難守,又任命竇滔為安南將軍,鎮守襄陽。下面接著說:“初,滔有寵姬趙陽臺,歌舞之妙,無出其右。滔置之別所。”蘇蕙知道后找到她加以捶辱,“陽臺又專伺蘇蕙之短,讒毀交至,滔益忿蘇氏焉。蘇氏時年二十一。及滔將鎮襄陽,邀蘇氏同往,蘇氏忿之,不與偕行。滔遂偕陽臺之任,斷蘇音問。蘇氏悔恨自傷,因織錦(為)回文……才情之妙,超古迂今。名曰‘璇璣圖’。”由文中所敘看,蘇蕙同趙陽臺之間發生矛盾是在竇滔被貶謫遠戍敦煌期間。竇滔因罪遠戍于外,身份已大不同于任秦州刺史時。蘇蕙之父蘇道質曾為彭城令,她知書達禮,處事應能瞻前顧后,平心自守,也不至于過分對待趙陽臺。而趙陽臺一歌女,仍鋪張奢華、張揚暴露之情形或有之,兩人發生沖突在情理之中。武則天序中只從蘇蕙嫉妒方面言之,或有未當。文中說趙陽臺“專伺蘇蕙之短,讒毀交至”,恐是事實。
2
蘇蕙織《回文璇璣圖》的事很快便流傳開來。臧榮緒將其載入《晉書》,時間也不過過去了幾十年。南北朝詩人江淹《別賦》中有“織錦曲兮泣已盡,回文詩兮影獨傷”之句,吳均、梁元帝蕭繹、庾信等的詩中也詠及蘇蕙回文詩,隋唐以后吟詠及蘇蕙與《回文璇璣圖》詩的詩作則更多。明代李汝珍的長篇小說《鏡花緣》中述及蘇蕙故事,又載錄《回文璇璣圖》和其中的部分詩,清代戲曲家洪昇有《織錦記》傳奇專演此事,清代又有一部《合錦回文傳》也敘及此故事并錄有《璇璣圖詩》。
為什么蘇蕙這840字的一篇文字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因為從中可以讀出數千首甚至上萬首的詩來。蘇蕙為什么不是寫幾百首、幾千首詩成冊送于竇滔,卻獨出心裁地做出這么奇特的《回文璇璣圖》詩呢?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蘇蕙出生于書香之家,從小讀詩書,如有關文獻當中所說:“有才學”“善屬文”。
二、她的家鄉今武功和夫家扶風,及隨夫生活的天水,這三個地方都是在早期秦人長期生活及逐步東遷的路上。《史記·秦本紀》言秦人始祖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大業即秦人的第一位男性祖先。秦人將天上那一條白色的星河以自己生活處的水名名之,稱作“漢”或“云漢”“天漢”,而將天漢西側最亮的一顆星(零等星)命名為“織女星”,來紀念其始祖。后來又由星名演變為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詩經·小雅》的《大東》一詩中已借織女、牽牛來諷刺周王室,《周南》的《漢廣》和《秦風》的《蒹葭》中已反映出男女雙方被分在漢水兩岸難以會合的情節。在秦人原居于天水西南、禮縣東北漢水上游之地,后逐漸東遷,在這一段道路上,留下了始祖崇拜的儀式習俗,即乞巧節俗。
自古能詩善文的才女很多,但留下這樣神奇文字的罕見;自古從隴南天水至長安一帶參加過乞巧活動的婦女很多,但這一帶文化欠發達,能詩的女子很少,在詩歌創作上獨出心裁如蘇蕙者罕見。
蘇蕙是具備以上兩個條件的女子中最聰慧、最有才華的一位。不過,還有一點,也應是她創作《回文璇璣圖》詩的動機之一——
三、晉代蘇伯玉之妻(名字不詳)曾創作《盤中詩》。《回文類聚》將其寫入圓盤中,不合詩中“當從中央周四角”之意,應寫于方盤中。蘇蕙之作,正是學此。只是蘇蕙的840字中很多字句多次組合,故能讀出數千首詩來。但不管怎樣,蘇蕙應是由此受到啟發。又《盤中詩》言“家居長安身在蜀”一句看,蘇伯玉之妻居于長安,而其夫官于蜀。漢晉之時長安一帶乞巧風俗也流行。西漢時長安昆明湖邊有牽牛、織女像,可見關于牽牛、織女的傳說也很流行。蘇伯玉之妻很可能也因小時參加過乞巧而產生了作《盤中詩》的奇想。
近代以來,天水及以東很多地方由于處于交通要道,相對說來經濟較發達,人員流動頻繁,乞巧節俗越來越淡,大多變為只有七月初七的晚上擺一些瓜果之類歡聚一下。每年從農歷六月三十日夜開始,至七月初七夜送巧,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只有西和、禮縣這兩個縣至今保留,秦州、秦安、清水、張川、華亭、崇信、涇川、寧縣、正寧和陜西的隴縣、千陽、鳳縣、岐山、永壽、扶風、乾縣、武功、周至、興平、戶縣、斗門鎮等處還存留著一些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的乞巧歌,就最有力地說明了乞巧是秦人祭祖節俗的遺留。
3
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經濟中,一直講“男耕女織”,男子主要負責吃的事,婦女主要負責穿的事。織女的原型女修的善織,為以后幾千年婦女的能力訓練塑立了光輝的典范。幾千年來女孩子從小舉行乞巧活動,就是為了使自己變得巧,能織能繡,在很多地方突顯出自己的巧智。
今所見關于乞巧節俗的最早記載,是《西京雜記》中所載漢初宮廷中的乞巧節俗。其卷一載:“漢彩女又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卷二載:劉邦愛姬戚夫人的侍兒賈佩蘭,后被放出為扶風人段儒之妻。她說:“在宮內時,嘗以統管歌舞相歡娛,竟為妖服,以趣良時。七月初一日共入靈女廟,以豚黍樂神,吹笛擊筑,歌《上靈》之曲。既而相與連臂踏地為節,歌《赤風來》。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邊愛’。”這同直至今日在西和、禮縣一帶流行的乞巧活動仍一致:七月初一正式乞巧開始,姑娘們手托著手在織女神像前不用音樂,依跳的節奏唱乞巧歌。七月初七或初六要成群結隊到當地名泉或河邊取水。只是以五色縷相羈,今在農歷五月初五,直戴到七月初七夜送巧時從手上取下來連起拉在河兩岸作為幫織女渡河的橋。
這樣看來,從漢代初年至近代以前天水一帶至秦人東遷路上的乞巧風俗一直在流傳。自然蘇蕙從小也以追求巧為愿望。這一心態同她的詩文素養結合起來,又受到蘇伯玉妻《盤中詩》的啟發,作成了不朽的《回文璇璣圖》詩。
習俗只有在偏僻之地才能保留。西漢水上游因為其西其南臨近藏區(古時臨近氐羌),其南入川蜀道又艱險,只有茶馬客商長途跋涉,所以這一帶保留下來秦人的祭祖節俗。它同禮縣大堡子山的秦先公先王陵墓一起展示了早期秦人在這一帶的活動。
秦州之名同秦有關,不用說。天水為趙姓郡望,也因造父被周穆王封于趙城而秦王族以“趙”為氏,秦始皇又遷戰國趙國代王嘉之子趙公輔于天水而形成。
秦州又名為“天水”,同時秦城區西南角有地名“天水郡”,其西南六七十里又有天水鎮。前些年在禮縣祁山、鹽官以北的草壩鄉出土《南山妙勝廨院碑》,其中說唐貞觀二十三年給該寺賜額“昭玄院”“天水湖”,宋徽宗大觀元年又有圣旨言及“天水池佛殿”。可見古之“天水”指今秦城區和今禮縣東北一大片地方,其名實由古“漢水”而來,因為“漢”既是地上水名,也是天上水名,二者又有聯系,故地上相應之地也名“天水”。它既同秦人之發祥有關,也同牽牛織女傳說、同乞巧文化的起源有關。
今天我們珍視蘇蕙的這一創作,不僅因為它的神奇無比,還因為它將漢語、漢字的特質、表達功能發揮至極致。漢語是孤立語,在古代是一詞一音,無詞尾變化,詞在句中的作用由詞序和詞義、詞的屬性所決定,詞序可以有條件地變化。漢字是方塊字,一字一音一義,與漢語特征相一致。幾十年前有人認為漢字必須走全世界拼音化的道路,如果這樣,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將來便沒有人能夠閱讀了。幾十年來,漢字在進行了適當簡化的基礎上不斷的規范化,并不影響漢語、漢字及科學文化的普及。漢語、漢字也有一些其他語言文字所沒有的優點。蘇蕙的《回文璇璣圖》讓我們充分認識漢語、漢字的特質,它也可以讓我們了解漢語、漢字表達中的神奇功能。
秦州織錦臺不僅包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也是一個具有標志性豐富文化蘊含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