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米粥•打冰凌
文\王啟珍
(一)

(臘八粥)

(碾小米的石碾盤)

(制作臘八粥)
我國人民以寒冬將至,春陽萌動之時作為新年伊始。秦漢以后,把農(nóng)歷十二月作為新舊交替之月,這個月被稱為臘月。那時的人們在一年的最后一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于祭祀神靈,以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家人平安,故稱“臘祭”。臘祭這一天稱為臘日。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俗稱“臘八節(jié)”。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的祭祀儀式。后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把佛祖成道日(臘月初八)與傳統(tǒng)文化臘日融合。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深山,每日僅食一麻一米,靜坐六年仍然一無所獲,餓得骨瘦如柴。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后卻因身體羸弱,無力爬回岸上。這時一位名叫蘇耶妲的牧羊女從旁邊經(jīng)過,將他拉上岸,給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才轉(zhuǎn)危為安,精力充沛地來到菩提樹下冥思玄想,終得大義,悟道成佛。這一天恰巧是農(nóng)歷臘月初八。
從此以后,佛門弟子將臘八這一天稱為“佛祖成道紀念日”,同時在臘八節(jié)這一天,將粥視為良藥。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受此影響,我國民間也逐漸形成了臘八節(jié)喝米粥的習(xí)俗。
(二)
進入臘月,春節(jié)的腳步就越來越近,而臘月初八是臘月的第一個節(jié)日,是過年的“前奏曲”,民間有“報信的臘八粥”之說,家鄉(xiāng)也有喝臘八粥是吃“迷心飯”一說。傳說吃了迷心飯,心被迷住了,就昏打胡涂(糊里糊涂)地開始辦年事了。
過了臘八,春節(jié)的大幕就已徐徐拉開。這一天家鄉(xiāng)習(xí)俗有二:一是喝米粥,二是打冰凌,俗稱“撈銀子”。
“年年臘月八,家家啪馇馇。有米的馇米飯,沒米的打娃娃。”小時候,在我們天水北鄉(xiāng)一帶,大面積種植著耐旱作物谷子,因其碾的小米沒有足夠地精制,只是去皮而已,所以保留了許多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其維生素B1的含量是大米的幾倍,因含有大量的鐵質(zhì),經(jīng)常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補血作用,是產(chǎn)后婦女的最佳補品。同時因性熱還有健婢養(yǎng)胃、防治消化不良、調(diào)節(jié)睡眠等功效。那時農(nóng)村相當貧窮,不少莊戶人家,因地少或無地,大都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農(nóng)閑稀粥照月亮”的窮苦日子。大人娃娃生病了,唯一的補品就是熬小米粥。秋冬季節(jié),當天天蜀黍面把人的胃口吃的有些煩膩時,這時馇熬一鍋放了白菜、佐料稠愣愣、黏糊糊、香噴噴的米粥時,讓人的胃口頓時大開。久而久之,馇熬小米粥就成了人們?nèi)粘8纳粕畹募央龋渤蔀榕D月初八臘八節(jié)的特色早餐。盡管當時農(nóng)家普遍地少貧窮,人們還是要在春天種一些谷子,選顆粒飽滿、成色好的秋后碾一點小米,專等臘八早上,給娃娃們熬米粥。
我們家對臘月八的重視,始于太爺爺。老祖宗認為:臘八粥是“福壽粥”,喝了“福壽粥”,增福又增壽。而我們家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全托佛的保佑。雖不是五世同堂,但百多年來,一直是四世同堂,兒女滿屋,曾孫繞膝,天倫之樂無比。這些都讓太爺爺和爺爺喜不自勝。平日和災(zāi)年多有樂善好施之舉,每年臘月八的“福壽粥”,老人更是格外重視。在年豬未殺之前,都要在街上割二斤肥豬肉,拿回家剁成肉丁,好好熬一鍋黃澄澄的小米粥,既是對五谷豐收的慶賀,又借過節(jié),改善一下全家人的生活。
“春播谷,汗水收,不下苦工腹中愁。世人能喝好米粥,全憑一把好鋤頭。”一頓米粥,有誰知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無比艱辛?兒時,父親曾給我們講了一個發(fā)生在本地借谷的真實故事:
有一年鬧春荒,下川里一對年輕夫婦,家中斷了炊煙,孩子餓的嚎啕大哭。媳婦急了,便對男人說:“你快到我娘家去,求助爹娘,不管啥糧食,先借一點來應(yīng)急。”男人即刻到了岳父家,訴說了家中的斷糧之事,乞求岳父大人高抬貴手,幫他們度過難關(guān)。老丈人慷慨應(yīng)允,立即借給了一斗谷子。臨走時,老丈人從口袋里抓了一把谷子,對女婿說:“你看清楚,秋后還谷子的時候,就要向我手里拿的這樣。”女婿說:“行,請你老放心。”
秋收后,夫妻二人先把谷子脫粒,然后曬干簸凈,男的擔(dān)著谷去給老岳丈還糧。到了岳丈家,老人抓了一把谷子左看看,右看看,然后就對女婿說:“這是鋤了一遍的谷子,顆粒瘦而秕,我不要。明年再來還。”第二年秋收后,女婿又擔(dān)了一擔(dān)谷子來岳丈家還糧。老岳丈一看谷子的成色,比去年的好一些,仍不滿意。對女婿說:“這是鋤了二遍的谷子,你還是擔(dān)回去,明年再來。”女婿滿臉疑惑,無奈老岳丈不收,只好又擔(dān)回家。
兩次退谷,迫使女婿更加勤苦。谷子定苗后,他根據(jù)苗情和節(jié)氣的變化,先后鋤了三遍。秋收后他再次擔(dān)上谷子去岳父家還糧。老岳丈如前一樣,抓了一把谷子,反復(fù)細看,臉上慢慢露出了笑容,高興地說:“看來,今年你花了些工夫,沒有偷懶,是三遍谷;顏色黃亮、顆粒飽滿是上等谷。既然你做務(wù)莊農(nóng)(莊稼)已經(jīng)上路了,這糧就不用再還了。但你一定要記住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哄地一料,地哄人一年’。好莊農(nóng)都是深耕細作,鋤頭上下功夫的結(jié)果。”女婿連連稱是,高高興興地擔(dān)著谷子回家了。
父親一輩子吃莊務(wù)農(nóng),既會說,也能干。農(nóng)活上的十八般武藝,門門精通。從 50 年代初級社當生產(chǎn)隊長,一直到文革結(jié)束,期間幾經(jīng)上下,身不離地,手不離土,人稱為務(wù)莊農(nóng)的“全把式”。每年我家的谷子穗子猶如“狼尾巴”就是例證。
為了能喝上黃橙橙、香噴噴的臘八粥,父親在春播時,首選當時最有名的谷子品種“金裹銀”,它不僅穗大粒飽產(chǎn)量高,而且汁稠味甜,深受莊戶人家的喜愛。父親經(jīng)常說:“谷子是一茬細莊農(nóng),既費時、又費力,來不得半點馬虎。 產(chǎn)量高不高,顆粒圓不圓,米汁稠不稠,關(guān)鍵要把好兩道關(guān):一是勻苗關(guān),二是鋤苗關(guān)。” 因為谷子顆粒細小,春天播種時,都要摻上細土,才能均勻地撒在地里。出苗后,苗和草密密麻麻的長 了一地。待苗長到三寸左右時,就開始勻苗拔草。這是最累、最苦辛的一茬農(nóng)活。由于苗小,只能蹲下拔,時間一 長,腰酸腿硬,加上太陽當空照,汗流浹背,讓人頭昏眼花。常言說:“寧擔(dān)一天糞,不勻一陣苗,”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勻苗時,株距一般為 3 寸。就是說,每隔 3 寸,必須留一桿粗葉寬的壯苗,其余的全部拔掉,這叫定苗。苗留的稠了,通風(fēng)透光不好,秋后就會桿細、穗小、谷秕,產(chǎn)量低。 常言說:“稠好看,稀吃飯。”苗要留的恰到好處。不僅如此,在勻苗時,還要分辨苗草。有一種名叫“貓娃草”的雜草,幼苗時和谷苗長的一摸一樣,一不留心,就拔了谷苗, 留下貓娃草”。
記得六十年代后期,我從公社請假回家。晚上吃飯時,父親叫我明日一早到自留地里把谷苗勻了,我說 :“行,正好我想到飼料地、自留地看一看。”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早,乘涼下地去勻谷苗。
早飯后,父親抽空到自留地看我勻的谷苗。進地一看我勻過的苗,氣的二話沒說,張口就罵:“你輕重不掂,苗草不分,拔了谷苗留了草,駐隊咋指導(dǎo)生產(chǎn)?” 我連忙說“我把啥草留下了?”父親大聲說:“貓娃草!你過來看看,貓娃草的葉子正面有絨毛,谷子苗苗的葉子正面,光滑沒毛毛,雖說它們長的一樣,區(qū)別卻在葉面上。”
我一看立即傻眼了。拔了谷苗,留下貓娃草,感到十分慚愧。父親看到我的宭態(tài),然后笑著說:“勻苗不光動手,還要眼看,分辨葉片,只要認準了,就不會拔錯。”我笑著說: “老農(nóng)就是老農(nóng),今天不意之中又學(xué)了一招。”吃一塹長一智,此 話一點不假。父親的一番教誨,讓我在 30多年的農(nóng)村工作中,受益匪淺,特別在分管農(nóng)業(yè)上,多有見效,至今念念不忘父親的諄諄教誨,永懷感激之情。
秋收季節(jié),是我家最繁忙的時期。蜀黍、糜子、洋芋、 黃豆等陸續(xù)收割,而最麻煩的要數(shù)谷子。谷子不是割倒了事,而要分步收割。收割前,三爸和父親輪流到谷子地里,前后左右轉(zhuǎn)上幾圈,把顆粒飽滿準備熬粥的大谷穗,先用鐮刀從谷桿上一穗一穗割下來,放在大背篼里背回家,然后,單曬,單打、單藏。 上世紀50年代秋季,大多連連陰雨天氣,一下雨就是十幾二十天。因此家鄉(xiāng)有:“九月不是九月是朽月”之說。如遇好天氣,脫粒的谷子還能往干里曬。若遇陰雨天,怕霉變,就只好把炕燒熱,一會兒翻、一會兒攪, 硬是往干里炕(烘)。炕干后,等一個風(fēng)和日麗的天氣,在巷道口公用的石碾盤上,推著幾百斤重的大石碾子,一遍又一遍地反復(fù)碾壓,最終將谷皮碾掉。然后,用簸箕搧揚簸凈,裝在口袋里以備臘月八熬米粥。
(三)
我盼著臘月八,不光想著喝粥,更主要的是“撈銀子”,和小伙伴在結(jié)冰的河面上,溜冰玩耍。這一天,除家家戶戶早上熬一鍋黏糊糊、香噴噴的雜米粥,吃之前,舀一小碗,用筷子頭頭將米粥抹在灶臺、門、窗、面柜、篅架、農(nóng)具、雞舍、槽頭上,以驅(qū)魔避邪,迎接來年大豐收。有果樹的人家還將熬好的米粥盛在碗里,提到果園,用小勺或筷子,蘸在自家果樹的樹杈上,意為敬奉“樹神”,讓來年枝繁葉茂,果實累累。除此之外,大人帶上小孩去河里砸冰塊、撈“銀子”。
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就天水而言,由于地域較廣,砸冰凌在西南路和中路一帶叫“打臘疙瘩”,在北路一些村鎮(zhèn)則叫“撈銀子”。盡管叫法不一,其習(xí)俗都一樣,就是在結(jié)冰的河里將潔白如玉的冰打成小塊擔(dān)回家,寓意將“銀子”拿進家門,預(yù)示著來年富有。其中將大塊的立在大門兩側(cè),小一點的放在每個房子的桌子底下,甚至連廁所的臺角處都要放一塊,有些人家還將冰塊埋在廁所臺臺的干灰里。當時天氣十分嚴寒,放在屋外的冰塊,月余時間都未能融化。
人們在潔白的冰凌花里,從冰花的形狀上看來年該種什么作物。除此之外,還要看天氣陰晴,決定來年選種什么品種。當時家鄉(xiāng)就流傳著:“臘月八晴,小麥糜谷成;臘月八陰痕痕,棉花光棍棍”等農(nóng)諺。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流行吃冰凌的習(xí)俗。據(jù)說臘月八這一天的冰神奇得很,大人娃娃吃了它,一年肚子不會疼。至于打冰塊、“撈銀子”的習(xí)俗,起于何時,不得而知,傳說的故事倒有一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冰清玉潔、秀麗端莊的鄉(xiāng)村女孩,名叫冰凌花。她善良賢淑,是村里人人都喜歡的好女孩。有一年春脖子長,氣候寒冷,人們把過冬的糧食都吃光了,冰雪也不化,田里一點綠草都沒有,人們都快要餓死了。冰凌花心急如焚,她向上蒼祈禱:“偉大的上蒼,快讓田野里長出野菜吧。救救孩子、救救老人、救救全村的人吧!”她的誠心感動了上蒼。
有一天夜里,她夢見一位白胡子老爺爺對她說:“你能光著腳在冰雪里走遍山川田野嗎?”“能”!冰凌花堅定的說。“好,你把這些種子撒到冰雪下的黑土地上吧。”說完,老爺爺把一包種子遞給冰凌花就不見了。冰凌花醒后,看見手里握著一包種子,于是她就光著腳在冰雪上飛快地跑,一邊跑,一邊回頭把種子撒到用體溫融化出來的腳窩里的
冰凌花
黑土地上。她前邊撒,后邊的被鮮血浸透的腳窩里的黑土地上就長出小綠芽,隨后一朵朵黃色的小花就從晶瑩透明的冰雪下探出頭來。
饑餓的人們得到了救命的野菜,而冰凌花由于晝夜拼命奔跑在寒風(fēng)怒吼、冰封雪蓋的山野上,全身被透骨奇寒的冰雪凍黏在一小河邊,全身銀裝素裹,像一尊冰雕玉琢的美麗仙女,面帶微笑,亭亭玉立,傲雪凌霜,凝視遠方。
人們?yōu)榱算懹洷杌ㄉ峒簽槿说木让鳎惆驯┫碌狞S花叫“冰凌 花”。從此,每年臘月八,人們將潔白的冰塊從河里砸打擔(dān)回家,立在房門兩旁,與“冰凌花”相伴。并從冰凌花的各種形狀里,看來年種什么莊稼豐收。
臘八早上, 母親和其妯娌們早早進廚房,淘米洗菜,剁肉切菜,調(diào)配佐料,精心為全家人熬一大鍋香噴噴的黃米粥。而我和二弟、三弟則拿上筐子擔(dān), 手持一把老斧頭,直奔葫蘆河邊“撈銀子”。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三九”天,異常嚴寒,河水經(jīng)常封凍,凍層大都在三四寸左右。農(nóng)諺說:“頭九溫,二九暖,三九四九凍破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天氣寒冷可想而知。所以結(jié)冰較厚,砸打相當費勁。我們兄弟仨找了一處中間冰花多,干凈透明的冰面,使勁用斧子砸,每一斧頭砸下去,冰凌渣渣就濺在我們身上臉上。不一會,我們?nèi)齻人頭上、身上濺滿了白嘩嘩的冰渣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砸了十余塊,因和小伙伴溜冰玩耍耽誤了一些時間,怕回家遲了挨罵,立即裝筐挑擔(dān),匆匆回家。
到家后,先將兩塊大一點的立在大門兩邊,在朝陽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引來幾個走路的鄰居駐足觀看。大家看著大小不一、長短不齊,形狀各異的冰凌花,指點著發(fā)表高論:有的說小圓點多,明年高粱糜谷成;有的指著柳葉形的冰花說明年豌豆好收成;還有的指著像花朵一樣的冰花說,明年種棉花肯定大豐收。正在爭論不休時,只聽二媽大聲吆喝:“米飯馇好了,快來吃!”這時才覺得肚子早騰空了,連忙回屋端起盛著米粥的大碗,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一碗粥快吃完了,才覺得今天的粥格外香,仔細一看,原來黃橙橙的米粥里,不光有豆腐,白菜、胡蘿卜、洋芋、菠菜、芫荽等紅白黃綠俱全的各樣菜丁,更吊人胃口的是,粥里有許多很長時間沒有見到的大肉丁。葷素搭配,香味誘人。看著色味俱佳的美食,我連吃了三碗,才放碗罷休。
多年后,每當臘月八,母親馇的令人垂涎三尺的米粥就在腦海浮現(xiàn),成為心頭一縷抹不去的鄉(xiāng)愁。而我只能在客居地意味深長地品讀一首寫臘八的古詩,以示對母親的懷念:
粥食文化源有頭,長命百歲神仙求。
炎帝都陳嘗毒草,五谷藝就始作粥。
食粥之人常健康,搏壽風(fēng)習(xí)傳九州。
我飲臘粥尋根蒂,亦追先祖亦農(nóng)家 (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