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春節習俗,留住過年記憶
文\王啟珍
(一)
我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象征了團圓、喜慶、新生和希望,而“過年”、“守歲”是“春節”的兩大主題。
過年過什么?就過一個濃濃的親人味。就是“全”與“合”的家庭聯歡,“團”與“圓”的親情體現。千百年來,春節蘊含著我們的來路和去處。不論你是在天南海北打拼生活,還是在五湖四海求知奮斗;不論春運是一票難求,還是天寒地凍、“雪大如席”,讓回家變得道阻且長,人們都會迫不及待地在除夕這個特定的時間里趕回故里。不只是為吃一頓餃子、湊一番熱鬧,而是為了祭拜先祖、承歡父母、舔犢兒女,盡作為子孫后輩、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
守歲守什么?守的是華夏兒女不忘本、不忘根的精神文化,守的是中華民族“敬天、祭祖、愛人”的心靈明燈。它既有對如水歲月逝去的惜別留戀,又有對新年來臨寄予的美好希望。對兒女來說,還有為父母延年益壽的祈禱,因之,凡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以盡孝心。據記載,春節在中國傳承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
春節是個吉慶祥和、溫馨歡樂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家庭聯歡的熱鬧日子。這種家庭大聯歡,它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枝葉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圓、除舊布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經各民族不斷創新、傳承、發展、變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正如李漢秋先生在《傳統節日首重人倫親情》一文說的:“傳承振興傳統節日,留住傳統年節習俗中的文化記憶,就要抓住“人倫親情”這個關鍵詞。回家過年就是人倫親情。除夕的年夜飯是團圓飯,是過年的儀式,是生命的盛典,不僅是在世人的團圓,也是對祖先的緬懷和記念。”
由歲月熏染,民間營養哺育成長起來的春節文化,既是一棵枝繁葉茂的生活智慧樹,又是一座取之不盡的藝術聚寶盆。因其豐富的內容與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其所擔負的文化功能,任何節日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中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家庭。遼闊的地域和深厚的人文積淀,使我國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素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各族各地過年的風俗習慣,更是獨領風騷,各有千秋。但是,盡管地域不同,表現形式各異,各族各地的過年習俗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個習俗都由一個或數個美麗神奇的傳說來支撐。這些極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習俗,不但事事有出處,個個有來由,而且,在千百年的傳承中,發展融合,給人們留下了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結,一種經年醞釀的醇香的年味。正如汪永東先生在《街子口》一文中說的:“傳說,是文明的繼續,記憶的留言;是人們戰勝自然、弘揚正氣與真善美的血脈。”
由于春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春節成為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積淀厚重、生命力強大的“中華第一節”,更成為首批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
(二)
我的家鄉三陽川,作為“三皇之首”伏羲氏的發祥之地,自古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同時,作為伏羲文化產生、發展、延續、傳承的中心區,家鄉的春節文化活動,也深受伏羲文化影響。每年正月初九為“天公壽誕”而舉辦的隆重“上九”活動,正月十五的卦臺山祭祀大典,三月三的導流山廟會等,都是十里八鄉,村民傾家而出,蜂擁而至的盛典。
因為有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更有平日里很難享受的美味佳肴,所以,在40、50、60后人們的童年中,過年絕對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狂歡。作為40后的我,童年正處于物質生活及其匱乏的年代。新年過后,掰著指頭算老年就成了小孩子們最焦心的等待,因為過年不僅意味著“放花炮、掛紅燈、貼上對聯喜迎春,”更意味著“吃豬肉、喝黃酒、穿上新衣滿街走。”緊鑼密鼓地年事活動,讓人感到臘月如白駒過隙,當人們鉚足勁爭相采購、出售年貨時,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
而三天年過后,莊里莊外則又是另一派歡樂景象:大路小道人來往,穿紅戴綠走親忙。媳婦急著回娘家,青年忙在排練場。隔三岔五逛廟會,山川村寨鬧新春。祭財神、拜天公,朝卦臺、游演營。民俗活動此起彼伏,秦腔眉戶目不暇接。在整個正月里,人們沉浸在喜慶熱鬧的“年”味中,享受一年中最宏大的歡樂盛宴。
當時家鄉流傳著一首《過年新民謠》:
傳承經典話過年,歡快喜慶說不完。
置辦年貨紅似火,留得美好在人間。
臘月八,先解饞,喝過米粥是小年。
二十三,灶上天,黏黏灶糖脆又甜。
二十四,大掃房,除塵祛病保安康。
二十五,殺年豬,五谷豐登肉滿廚。
二十六,做豆腐,柔柔嫩嫩飽口福。
二十七,攪酵子,蒸饃花卷包包子。
二十八,把面發,福氣財運到我家。
二十九,蒸饅頭,勤勞人家添錦繡。
除夕夜,吃年飯,祭祖守歲大團圓。
年初一,迎喜神,五福臨門氣象新。
年初二,拜岳丈,肉菜粉條兩籮筐。
年初三,送祖先,祈求神靈保平安。
年初四,走親戚,油花大卷籠里提。
年初五,敬財神,財源廣進五谷豐。
年初六,天和順,商鋪開門喜迎賓。
年初九,祭天公,老天賜福好年成。
年十五,朝卦臺,羲皇佑我好運來。
元宵節,齊歡騰,龍獅狂舞鬧新春。
十六日,年過完,牽上耕牛下田園。
凡此種種,在童年,過年就成為人們一年中最大的期盼,最激動人心的狂歡和最深刻的記憶。
歲月無情。轉瞬間,我已步入古稀之年。在76年的人生旅途中,由于時代和環境不同,“年”在我腦海里的烙印深淺不一,濃淡各異。但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兒時過的那種醇厚歡快的年。特別是一進臘月,腦海就不由自主呈現出童年關于過年的諸多新鮮好奇、歡天喜地的場面和紅紅火火、置辦年貨的悠悠往事———
臘八早上,頂著凜冽的寒風、和小伙伴在結冰的河里盡情溜冰,斧砍棍撬“撈銀子”(冰凌);
家里豆腐坊前來做豆腐的鄰居,你來我往、手磨晝夜不停的歡叫聲;潔白似脂、汁稠味濃、一大鍋剛燒開迎面撲鼻的醇香白湯(即豆漿);
泡上蜀黍面牙牙饃,舀上剛上竹籮水靈靈、白花花、熱騰騰的豆腐花,狼吞虎咽嘗鮮的滿足神態;
香脆甜美、咬一口就掉渣渣的柳家山手工制作的荏板糖和麥芽獻灶糖;
結伴趕集、上街竄下街、不知疲倦地高喊“請爺揭錢馬”的吆喝聲;
農家小院,大人娃娃圍著殺豬桌子和燙豬大木桶,擠著看殺年豬的吵鬧歡笑聲;
醇香可口、營養豐富、色似琥珀的自釀蜀黍黃酒;
蓬松味甜的糜面酵子大蒸饃和走親戚的油花大卷;
豬血加蕎面,堅柔無比、風味獨特的蒸血饃;
柔如筋繩、色味俱佳的初一手搟長壽面;
豬破啦(板油煉過后的油渣)為主餡、風味清香的地軟扁食;
十五為尋蚰蜒特意蒸制的純谷面燈盞饃。
最熱鬧的莫過于除夕。除夕夜,只要在村里走一圈,時辰剛過幾小時,頓覺新舊兩重天:家家院前干凈整潔,戶戶門面裝扮一新。對聯耀眼福臨門,門神錢馬大紅燈。窗花貼的紅彤彤,福祿壽星下凡塵。這些新氣象鮮活地告訴人們:年來了,福到了!
而我們家守歲大團圓的熱鬧場面,更是把全家人過年的氣氛推向高潮:
上房大方桌上用青花大瓷盤敬獻的祭祖大豬頭;象征著小日子紅紅火火的一盆木炭大火;全家十幾口人,和和氣氣、熱熱鬧鬧圍著兩大瓦盆肉骨頭,你撕我扽、你推我讓的年夜大會餐;弟弟妹妹搶著嗍豬尾巴、筷子透骨髓的歡聲笑語;喝著濃茶、品著美酒,你一句、我一句地憶先人的恩德、話來年打算的溫馨場面;吃飽喝足了的弟弟妹妹,圍著二爸身旁、津津有味聽二爸講過年的傳說故事……
祥和、團圓、孝道、安康、關愛、知足、順心、勤勞,構成了農家小院一幅幅最美的年畫,一縷縷最濃的年味,一種種最深的情結。那派生機勃勃的興旺景象,成為人們心中抹不去的美好記憶。
(三)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子科技的日新月異,信息時代的高度膨脹,尤其是伴隨著智能手機衍生的“低頭一族”,更是將多彩生活簡化到“人機交流”的單調模式。即使是在萬眾歡騰的春節,不少人沉迷于手機的虛擬世界。聊微信、刷微博、求點贊、發朋友圈,忙得不亦樂乎,對父母期待的眼神,溫暖的關心,卻視而不見,敷衍了事;對親人的牽掛,朋友的問候,漠然處之。君不見,除夕之夜,多少“低頭族”只對著手機傻笑,卻不知道和父母聊聊天;朋友聚會時,又有多少手機迷“兩眼只盯顯示屏,充耳不聞身邊事。”“手機打熱了,年卻過冷了。”歡樂喜慶的節日氣氛因此大打折扣,濃縮快樂的年味也變得寡淡冷清。
毋庸置疑,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給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極大提升。然而,人們在追趕物質生活的奢華時,卻忽略了對精神文化的堅守。實用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價值觀,強烈沖擊著“敬天愛人”“修身齊家平天下”、“仁儀禮智信”等傳統價值觀,在巨大的金錢這個無底洞的誘惑下,我們無奈地發現,風俗正在簡化,人情日漸淡薄。尤其是春節,那些曾流傳千年的風俗禮儀被簡化,那些優美動人的傳說在消亡。而在禮儀習俗淡化的同時,是春節文化的衰落,是傳統文化的流失,是人們心靈家園的荒蕪。人們穿著新衣,卻感受不到年的新氣象;人們吃著美食,卻嘗不出年的醇香味;人們走親訪友,卻感覺不到年的溫情暖意。過年不再是一種渴盼和喜悅,卻淪為負擔和勞累。
每每想起自己兒時過年的喜悅和熱鬧,再看看現在過年的冷清與平淡,很是心有不甘。于是,在給兒孫們講述以前過年的場景及習俗時,萌生了寫寫過年的念頭。希望這些過年的往事,能讓人們重新了解我們的春節文化,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也能讓我們的“年”再次熱起來,歡起來,香起來。
從臘月開始,我將小時候過年的親身經歷,按照年習俗先后,穿插一些傳說故事,以三位一體相結合的方式,在網絡平臺上告訴您《過年那些事》,敬請有興趣的朋友予以關注。
讓我們不遺余力地傳承年節習俗,發揚春節文化,把“中華第一節”過成尊親敬老、闔家團圓、快樂安康、吉祥如意的幸福佳節! (2019月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