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之后的真情奉獻
——“5.12”汶川大地震后市政協委員捐資重建王家門小學記事
作者:馮沙駝
2007年2月,在天水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上,我當選為市政協主席,至2009年2月卸任。短短的兩年任期內,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市政協除參與全市抗震救災、災后重建工作外,組織動員全體市政協委員,群策群力,捐款捐物,重建被地震破壞的秦州區藉口鎮王家門小學的經歷。11年過去了,當年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這次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市五縣兩區有113個鄉鎮、2505個村受災,死亡10人,傷1613人,22.7萬人需安置,共倒塌房屋70306戶17469間。全市有462所學校受損,危房面積達6.5萬平方米。
地震發生后,市政協按照市委、市政府緊急部署,立即進入緊張的抗震救災工作中。當時,余震不斷,但市政協從主席到機關每一名干部職工,都各司其職,或進村入戶查看災情、安置群眾,或堅守崗位、認真工作。廣大市政協委員也在各自崗位竭盡全力參與抗震救災工作。

(現場了解災后學生上課情況)
5月21日,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要求在全面開展抗震救災的同時,認真做好全市學校因災受損情況的調查統計,做好被毀學校的評估,為下一階段重建工作做準備。5月23日,市抗震救災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討論全市教育系統災后重建意見,要求全市上下高度重視學校災后重建工作,盡快恢復學校教學秩序。5月27日,我主持召開市政協五屆十次主席會議,就落實市委要求,發揮政協優勢推進學校災后重建進行討論研究,會議通過了《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全體政協委員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作用的意見》。《意見》要求,市政協主席會議成員要在認真負責抓好市上安排的聯系各縣區抗震救災工作的同時,對所聯系縣區學校因災受損情況認真盤查,不漏一校一房,盡快提出重建意見;市政協重點對秦州區郊區學校受損情況進行了解,提出具體重建意見。會后,我立即同秦州區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區長蔣小麗通話,詢問區上學校受損及重建情況,又與區政協領導進行了溝通。6月2日及3日,市政協兩次召開機關全體干部職工大會,就加快受災學校恢復重建進行通報,并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在災后重建中,市政協要充分發揮在各級組織及政協委員中的引領作用;二是從市政協機關做起,壓縮各類開支,擠出資金支援災后重建;三是充分發揮每一位政協委員的聰明才智,為災后重建積極做貢獻。會后,有政協委員提出,在承擔全市抗震救災責任的同時,市政協可以匯聚全體政協委員的力量,凝聚各方面智力、人力、物力,選擇一所受災最嚴重的學校予以重建,以體現大災面前全體政協委員的大愛之心。對這個建議,市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和各委辦一致贊同。6月4日,我召集分管副主席和市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負責同志開會,要求先調研,拿出方案,討論通過后盡快實施。隨后幾天,我帶相關同志先后對秦州區、秦安縣多所受災嚴重的學校進行現場查看,初步確定將其中毀壞最嚴重、重建難度較大、困難較多的秦州區藉口鎮王家門小學作為政協委員援建學校。
王家門小學始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已有90多年歷史。5.12地震使學校所有教室倒塌,學生被迫停課,只能在操場上搭起帳篷上課。災后經鑒定,該校校舍為重度危房,重建迫在眉睫。
市政協當即開會研究,決定在全面落實市委抗震救災工作要求并捐款捐物支持災區恢復重建的同時,再次發動全體市政協委員和市政協機關干部職工捐款捐物獻愛心,在王家門小學原址上建設一所高標準、高質量的學校。
市政協重建王家門小學的倡議發出后,立即得到全體市政協委員的積極響應。市政協機關通過壓縮會議、減少外出考察等,將節約的5萬元辦公經費作為第一筆捐款,機關全體黨員以交納特殊黨費的形式,每人捐款200至1000元不等,共捐款2.06萬元。市政協原副主席蘇維喜、趙文華、王一等老同志聞訊專程來機關捐款。與此同時,廣大政協委員滿懷大愛、慷慨解囊,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對重建王家門小學的支持和援助。遠在北京的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常委、市政協常委、甘肅盛達集團董事長趙滿堂打來電話說,政協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表示將積極參加這次獻愛心活動,個人決定捐款20萬元;市政協原副主席霍想有從蘭州托人捎來捐款;天水蘭天集團董事長張建友、清水邽豐農化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史不朽等委員,均以公司或個人名義捐款。在全市345名政協委員無私奉獻中,有許多細節感人至深。市政協委員、市佛教協會主席釋信念身體生病仍堅持到政協機關捐款1200元;市政協委員馬勝利是一位清真餐館老板,聞訊后捐款5000元。市林業、水利、規劃、人口和計生委等部門負責同志也被市政協委員的舉動所感染,代表單位各捐款1萬元。市郵政局、市九三學社、市總工會、市農工委也積極捐款。短短幾天時間,就收到捐款105萬元。

(2008年6月18日,王家門愛心小學奠基開工)
與此同時,學校建設啟動的前期準備工作也有條不紊進行著。6月上旬,我征求市建筑勘察設計院馬步真院長意見,請他們承擔學校建設設計任務,他當即答應并委派一位副院長和兩名技術骨干開始參與設計。隨后,我帶他們三次到現場查看地形,研究設計方案,決定在原校基礎上,擴大面積,擴大規模,以國家建設標準和教育部學校設計規范要求進行設計,主建筑及附屬設施一應俱全,以后遇到自然災害時,可作為全校師生及全體村民的臨時避難場所。大家圍繞主建筑布局,旗桿位置、高度,操場走向、面積,活動器材安放,廁所位置等所有能夠考慮到的因素充分發表意見,要求在整體設計中予以體現,拿出兩套方案,從中優選。設計院的同志加班加點,副院長魚獻珍親自參與,到6月16日,設計方案基本完成。

(村民、師生用“投豆”的形式選擇教學樓建設方案)
6月19日,雨過天晴,風和日麗。市政協援建王家門小學啟動儀式隆重舉行。這一天,距離地震發生僅僅過去37天。這是震后全市第一所開始重建的小學,是全體市政協委員向受災學生獻出的一份充滿愛心的禮物。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主要領導,市政協機關全體干部職工,部分市政協委員,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秦州區委、區政府、區政協負責同志,藉口鎮和王家門村全體村民參加啟動儀式。在啟動儀式上,為了充分體現群眾意愿,由王家門小學全體師生、王家門村全體村民采用現場投豆(黃豆)表決的方式,從設計院設計的兩套建設方案中選擇一套進行施工建設,當現場宣布按照全體村民和師生自主選擇的設計方案進行建設時,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

(2008年6月18日王家門愛心小學奠基開工)
在政協考慮施工隊伍時,市政協委員、天水誠興建筑有限公司總經理賈義鳴提出由他們公司承擔建設任務。他說,我來自農村,靠黨的富民政策辦起了企業,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在政協需要的時候,應該主動承擔。他一再表示,不計成本、不要利潤,集中公司精兵強將,確保質量,保證工期,建設一所高質量、高標準的學校。為此,他從其他工程工地抽調出60名工人進入工地施工。當年六七月份,天氣多變,降雨頻繁,給正常施工帶來很多困難。他們一邊采取臨時措施,搭起遮雨棚,一邊科學組織施工。在工程最緊張的階段,賈義鳴吃住在工地,和施工人員一起現場解決施工難題,全力保證工程質量和工期。更值得點贊的是,按正常工程計算,誠興建筑公司在學校重建中墊付了41萬元,但他們多年來從沒有提起過。最近,在一次交談時,賈義鳴才不經意間說起,他一再表示無怨無悔,當年的舉動值得。

(檢查王家門小學建設進展情況)
工程開工后,全市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傳遞活動仍在繼續中。需要水泥,天水華榮鑄造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崔崗主動捐出20噸,天水永固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宗琦捐出水泥40噸。需要木材,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局長段昌盛代表局里捐出木材30立方。為加快工期,天水華建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緱海榮聞訊后支援水泥混凝土200立方,并直接派車送往工地,現場澆注。

(檢查王家門小學建設進展情況)
工程監理、技術指導工作是市建設局主動要求承擔的。市建設局局長趙建強表態將派出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中心主任牛小明直接負責工程建設的監理、工程質量的檢測和工程施工中需協調解決的一應技術問題。當時,全市災后重建任務十分繁重,牛小明奔波于各工地之間,盡管很忙,仍堅持一周兩次去工地監理,就地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并一再要求,每道工序、每個工人都要認真施工,項目雖小,但意義重大、責任重大,一定要確保質量,建成一流學校,讓孩子們放心讀書,讓全市政協委員的愛心落地。

(村民自發參與災后重建)
在工程啟動后,我和市政協有關副主席及機關有關委辦負責同志多次前往施工現場,邀請設計、監理部門及施工單位現場研究,解決遇到的具體問題。7月3日,與秦州區政府及鎮政府現場研究建成后的移交問題,就學校圍墻用何材料、校門設計如何更美觀安全、廁所位置的確定、校園綠化等一系列具體事宜進行商議,提出落實意見。8月20日,市政協召開專題會議,就王家門小學竣工正式移交等后續具體事項進行研究,決定再發動市政協委員,通過捐助的方式配齊課桌椅,建設電教室、圖書室,在操場上安裝籃球架等活動器材。很快,市政協委員、甘肅圣隆裝飾公司董事長章圣架捐來所需全部課桌凳300套、教師辦公用桌椅8套。市政協機關捐出電腦3臺,建起了電教室。機關干部職工還捐出適宜小學生閱讀的各種圖書3000冊,建起了圖書室。籃球架安裝、廁所建設、校園綠化、鐵藝圍墻的選擇安裝等同步推進。當聽說操場升旗臺需要一根十余米高的旗桿時,市政協委員、市啟升中學校長羊正寧專門定做了一根不銹鋼材質的旗桿,并親自送到學校,同時還送來三面嶄新的五星紅旗。他說,讓學生們每天看到五星紅旗升起,心中樹起遠大理想,學成后為家鄉出力,為國家爭光。一樁樁、一件件,看似小事,卻體現了全市政協委員對受災師生、對父老鄉親的一片深情。堆沙成塔,溪流匯海,正是這種深沉的情懷,筑起了戰勝災難的鋼鐵長城。
市政協重建王家門小學的舉動同時也給王家門村的全體村民以極大地振奮。學校自建成以來,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已無法數清,但王家門村及周邊幾個村的村民人人心中都明白,這里是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未來和希望。幾輩鄉親,含辛茹苦將孩子送進學校,畢業后又送往遠方,這里曾寄托著全村人的殷切期望。面對地震災害,村民們當時做夢也沒想到這么快就會建成一所嶄新的學校,且面積由原來的200多平米擴大到2000多平米,設施配備齊全。為此,需占用一些農戶的果園、菜地甚至幾戶村民的宅基地,尤其在新校占地內,還有一座裴姓家廟。新校規劃方案一經公布,這家人二話沒說,無一怨言,三天內就將家廟拆除。另外三戶村民同時讓出了自家的宅基地,還有幾戶村民將果子就要成熟的杏樹全部挖掉。誰都知道,在農村,一座家廟、一座宅基地、一分果園對一個農民家庭意味著什么,但在大災面前,村民們卻是那樣無私,真是令人感動,在王家門小學重建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沒有這種奉獻精神,王家門小學的重建絕不可能那么順利。
在這里,應該留下記錄的還有當時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王家門區段正在作業的施工隊。由于王家門村地處藉河北面,進村需先過河,再走彎彎曲曲的小路,路面狹窄,車輛難以通行。地震之后,加之陰雨不斷,進出王家門小學建設工地十分不便。尤其工程開工后,大量的建筑材料運入困難。為此,天定高速王家門區段施工隊用鏟車將道路鏟平拓寬,保證了建筑材料及時運入。同時,又出動大型機械,支援平整了施工現場。大災面前,大家團結一心,戰勝困難,默默付出。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魂,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在災難面前堅韌不屈精神的體現。

(2008年9月25日,王家門愛心小學舉行落成典禮)
2008年9月25日,王家門小學重建工程完工暨移交儀式在新校舉行。翻開當年我的日記,當天的內容用紅筆重重地圈了起來。十一年過去了,這紅色依然醒目。這是當年工程開工后要求完工日所做的記錄。在當天的日記中,我這樣寫道:王家門小學重建工程完工儀式下午3:00召開。下午2:40陪同市委書記張景輝去王家門小學。3:30移交儀式舉行。揭牌、移交、講話、參觀。歷時98天,此事圓滿完成,政協為災后重建做了一點小貢獻。
從90多年前一間土坯屋的小學校到今天占地2000多平米的校園,二層框架結構的教學樓,電教室、圖書室、活動室齊全,寬敞的操場,鐵藝圍墻,氣派的校門,體現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今天,王家門小學重建完工雖已過去十一年,但我想,當初捐資出力的全體市政協委員,正如著名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寫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樣,其愿望和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期盼從王家門小學走出的每一位學生,永遠記住這一切,去努力學習,去刻苦工作,去奮力拼搏,為實現中國夢,強國夢,奉獻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