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靈魂輕擱在音樂的懷抱中
——評胡曉宜《萬物生長的音階》
●唐 宏

你能看到音樂嗎?
像水那樣流動著,清澈,安靜的音樂。
看到胡曉宜女士的《萬物生長的音階》(花山文藝出版社),我忽然冒出了這樣的念頭:看到了音樂。
一個人的成長是有指引、陪伴的。但一種指引那么持久而堅韌,且在懵懂的少年孤獨的青春到油鹽盡知的中年,或者說世世俗谷中長大成人,卻還讓指引深深根植于她的內心,這是讓人詫異和感動的。時間改變了多少人和事。流水摧城,日子碎石,時間在指縫間如沙般漏去。誰能敞開胸懷,抱守始終,堅守如一?胡曉宜的《萬物生長的音階》卻告訴了我以上這些!我指的是音樂;蛘哒f她音樂的生活!
曉宜鐘情音樂,《萬物生長的音階》全部篇章詮釋音樂。選入的文章,最早的寫于20年前。曉宜從小孩子時起,音樂便已漫漫而潤,輕輕縈繞于她身邊。她寫自己上小學時在父母的宿舍,看到對門一位大哥哥彈吉它,歌歌唱唱的小崇拜景向,“一個人的童年時光,有音樂相伴總是走得飛快而曼妙!保ā都t棉吉它》)。看這篇小文章,可看一個小女孩怎生憂傷……她還寫到學生時下課鈴聲一響就從書桌里抽出本子抄歌詞,寫每有時暇便四處尋買歌碟,這諸多的欣喜。喜愛音樂,書寫情感,于是,就有了洋洋19.5萬字的《萬物生長的音階》一書。

曉宜有著怎樣的堅守?從兒時堅持,就讓音樂潺潺于她的生活,或者說生命的過程,而至今還對音樂保持著初戀般的新鮮?!
細做探究,是喜歡美,小喜歡悄悄流露出來,當然要對美進行詮釋。音樂是美好的。所以,對于空氣一樣存在于曉宜周身的音樂,她便歡喜地說著“世界的每一個早晨”,說要“像羅拉那樣歌唱”。于是,她寫《在天鵝湖“遇見”柴氏》,寫《一個人聽肖邦》。這樣的小喜歡,她點點記錄,小心翼翼地藏在心中,在周身囂囂且混沌的日子里,走著一路清新。可是,心中有美好的多情女子,盡管把這美好藏著掖著,還是不小心就讓我們知道了一個浸淫于音樂之中獨特而知性的她。就是這本《萬物生長的音階》。
縱觀全書,一篇篇文章信手拈來,一個個文字輕輕而釋著音樂的美感,情感恣意!度f物生長的音階》最讓人稱道,或者說最難能可貴的,是她用心流淌的文字被音樂熏染,有了音樂的音律和美感。隨便翻開《萬物生長的音階》一書,就可以看到如樂的文字慢慢彌來,牽引你的思緒和神經,讓你很快融入這音樂中。你聽,她說:“輕輕的,輕輕的。海邊,山間,清風吹動單衣,樹影里,隱隱傳來蟲鳴。流水,幻化出云朵。聽《透過樹葉間的鐘聲》。除了靜謐,還是靜謐。”(《月光下,聽德彪西》)——這是文字嗎?當然是文字!但這更是音樂——是能聽到音律的文字!所以,與其說我們是在讀一篇文章,還不如說是在欣賞一曲樂,聽一首歌。一篇篇讀下去,我們會被音樂這件寬厚的大衣溫暖著,隔離了俗世,安定從容,心生干凈地行走在清風明月里……
這種書寫手法,或者說這么一種文本的書寫,是屬于曉宜的!

愛美好,讓美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于是,她仰目唯美,美的篇章便泱泱蕩蕩。在好幾年前,我評價曉宜的系列音樂文章,說她的文章如一件旗袍——精美、精致。我總覺得旗袍是美好物質和美好精神天一無縫的結合,是讓人一眼能看到,能仰頭而望的美!她的文章有這樣的質地!把物質的東西和精神的東西完美結合,這是一種功力!這功力,是她對文字多年把揣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豐饒的內心和豐沛的情感的體現!不管是《秋風詞:長相思兮長相憶》,“我本為琴妖,隱藏人間千年”的驚鴻一筆,還是《春曉吟》里,“這些可愛的草木啊,想必和憋久了的我們心情一樣激動”的簡單欣喜,或者說《聽琴》里,“時光靜些,再靜些。慢下來。聽琴。讀幾頁線裝書里的句子”的超然恬淡——這么多美好的句子綿綿而涌,如湖水一樣在我的心里蕩漾。而實際的生活中,曉宜確是用心的,她彈琴,練舞,聽音樂,喝咖啡,在陽光下看遠山賞花草,把一天天的生活過得精精致致,于是,當然就有了這么一篇篇精致的文章了!
直抒情懷,于是一個個文字流淌著傳統文人的孤獨,又敘說著世事的溫情和美好。一個人對世事懷有多美好,他就有多孤獨。一個人心中有多善良,他就有多寂寞。獨上高樓,雨打芭蕉,江湖難笑傲,是文人士子的心緒情結。曉宜傾心于惆悵、留戀、回憶、思念,她讓這些字眼貫穿全書篇章,一篇篇文字憑吊孤獨,又慰藉你心。敘說的巨大孤獨,沖撞著你的心扉。而細細想來,這不難理解,喜愛文字的人,往往都會有孤獨感。這是因了喜愛文字的人內心敏感和多愁的緣故。不管是少年時,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愁”。(這愁雖然文藝的厲害,但它是青春“藥片”,誰都吃過,并且這個“愁”理所當然地會在青春年月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在今天讓人一遍遍回味。)或者說長大成人,在歲月里輾轉,煙熏火燎,碰撞洗禮,又加看多了不良諸事,對世事的無奈,這樣,內心便自然會生出“愁”。于是,這愁那愁,這一個又一個數也數不清的“愁”,便成了文人心中的“郁結”,這郁結便會生出莫名的孤獨和無助,催生出一篇篇詩文。于是,曉宜寫聽柴可夫斯基,聽肖邦,聽《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聽《千吻之深》、《時光之塵》。孤獨和憂傷之指點痛了一個人的神經,而音樂寬大的翅膀安撫了一顆顆孤獨的心。在一個個人來人往的白天結束之后,或者說當身邊無人之時,夜晚到來之時,一身疲憊的人沉浸在音樂中,讓音樂來撫慰內心,安慰靈魂,清洗、寬慰一顆塵土蒼蒼的心,是最好的了……
偏愛才情,曉宜筆端流淌出的一個個文字,就有了張愛玲的情味,呈現出一個才情女子的情愫。這系列文章,是曉宜對自己從無憂少女到知性女子生長歷程的記錄,呈現出一顆永遠的“少女心”。翻開《萬物生長的音階》一書,一篇篇文章,淡淡憂傷和片刻喜悅相互攙扶,時喜和時樂的時光互相交織,隨文慢慢而行,清淺、多情,而又婉約著,娓娓道來,把一顆少女心呈現得淋漓盡致……如《浮生七記》、《曾經》、《心之形》這些篇章,讀來讓人共鳴不已。而《萬物生長的音階》一書中,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很多?梢哉f,曉宜在某種程度上同張愛玲一樣,脈脈的文字把一曲悠長的情調點點拉長,把美好的內心真誠而語于了這個世界!

音樂總是停留在某一個時段里。它是回憶的按鈕,一曲響起,一些人和事就會鮮活起來,會讓人淚水漣漣!記得不,那首曲子流唱的時候,你在學校,你在熱戀,你在陽光里,你沐著一頭春風;那首曲子流唱的那時啊,還有這樣的傷痛:戀人遠你而去,你在堅苦的路上,你獨自行走在死寂的夜晚……而正是因為音樂,那些過往又會被一點點勾掉起來!《一琴一瑟,笑傲江湖》、《我愛你,與你有關》,這些篇章就揪起了我的心弦。是音樂孤獨?為什么那么一瞬我會淚流滿面?讀著《萬物生長的音階》,莫名的憂傷裹挾而來:我記著,我想著,我思念著……
其實,一個人是需要一個巨大而溫暖的翅膀來擁抱的。而這個翅膀就是音樂。于是,曉宜以一顆敏感而知性的筆,寫了這么多,告訴了我們這么多。
她其實是在說:我的靈魂一直在音樂的懷抱中,我是幸福的!“我愛這熙熙攘攘的人世”!
這很美,真的!
此時,國慶時節(jié)的天水城,雨一場接著一場!度f物生長的音階》妙妙曼曼,我被完全打濕……
。ㄗⅲ骸度f物生長的音階》,胡曉宜著,天一書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