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作蜀(前519~479年),字子明;壤駟赤,字子徒;秦祖,字子南。三人皆春秋后期秦州人,又皆在儒學創始者、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門下受業。
春秋時,是各學派百家爭鳴的時代,而孔子獨創儒學,其實以“仁”為核心,倡導“愛人”,晚年致力于教育,宣傳自己的主張。相傳,曾有三千弟子云集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受業,而“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石作蜀、壤駟赤、秦祖作為隴上學子,不顧路途遙遠,跋涉數千里,投師孔子門下,而且憑著刻苦鉆研、自強不息的好學精神,終得學業竟成,名列前茅,被孔子贊稱為“受業身通者”之“異能之士”,成為隴上先秦時期著名的儒學楷模。民國時甘肅著名學者張維編著的《甘肅人物志》中為三人立傳時贊曰:“秦,西戎之國也。三人者,獨能得圣人以為依歸,儼然列于受業身通者七十七人之間,聲名燦然,施于后世,非賢者孰能若此乎?”
西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在中國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孔子及其弟子的聲譽也越來越高。唐代令學校祭祀孔子,并封為至圣先師,主要弟子皆封為伯,其中石作蜀為郈(石)邑伯,壤駟赤為北征伯,秦祖為少梁伯。宋代又將其弟子加封為侯,以石作蜀為成紀侯,壤駟赤為上邽侯,秦祖為鄄(juàn)城侯(后改馮翊侯)。至明代,去先前所封爵位,統稱“鄉賢”,皆從祀孔廟。
今甘谷縣西十里鋪相傳為石作蜀故里,有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立《圣門石子故里》碑,1989年甘谷縣政府又在其地立《石作蜀先賢舊址碑》。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