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寫的現代視角
寇文靜
近日,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風起隴西》熱播。該劇以三國時期蜀漢和曹魏之間驚心動魄的間諜活動為背景,深入歷史的縫隙,將鏡頭對準陳恭、荀詡這樣的“小人物”,講述了他們在亂世之中譜寫出的一段諜戰傳奇。
隴西,現為甘肅省東南部的一個縣,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管轄。“隴”,即指隴山,人們常說的“隴右”,則指隴山以西,黃河以東的地區,而隴西就包括在隴右地區之內。三國時期的隴西,遠不止今天的隴西縣,它還包括蘭州以南的定西、天水、隴南等地區。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歷史上,隴西更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風起隴西》第一幕,就以發生在天水的街亭之戰,引出整個故事。當時,諸葛亮率漢軍主力進入隴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紛紛反叛,僅剩隴西和廣魏還在苦苦抵抗。曹魏命張郃支援隴西,諸葛亮則接到蜀諜陳恭情報,稱張郃擬取道瓦亭,越過蕭關,相機決戰。為防萬一,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卻不料情報為假,張郃率軍走番須道突襲街亭,蜀軍大敗。街亭之失與情報出錯密不可分,魏諜很可能已經潛入蜀漢情報機關“司聞曹”,而代號“白帝”的陳恭是否叛變亦成為案情關鍵,“司聞曹”遂派荀詡前往曹魏,以查明真相并除掉叛變的“白帝”。該劇以陳恭、荀詡等人的視角和經歷,重新審視漢魏兩國的斗爭,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和觀察角度。
相比一般國產劇,該劇的故事節奏相對較快。僅用一集內容,就由街亭失守一事,引出了漢魏兩國的間諜斗爭及陳恭、荀詡兩位主要人物。劇情的層層深入,環環緊扣,讓習慣了倍速刷劇的年輕人,不但不能加速觀看,還要靜下心來,融入進去,反復揣摩劇情,方能理清人物關系和劇情的內核。電視劇是長篇小說的可視化呈現,也是敘事性綜合藝術。敘事藝術的成功,必然要講究敘事的技巧和節奏問題!讹L起隴西》以自己的藝術態度,做出了自己的藝術水準。
當然,一部好的電視劇,除了出彩的劇情設置之外,更要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人物是一部小說的靈魂,同樣也是一部好劇的靈魂!讹L起隴西》在人物塑造上也可圈可點,特別是陳恭這個人物。身為蜀漢派往曹魏的間諜,面對曹魏的懷疑和蜀漢誤認為的叛變,陳恭不但要設法打消曹魏的懷疑,取得曹方的信任,更要抓到魏諜“燭龍”來自證清白。在荀詡的配合下,陳恭打入蜀漢邊境的五仙道,以實行曹魏“青萍計劃”,盜取蜀漢的弩機圖紙,引“燭龍”現身。在五仙道營地,他與同是蜀諜的妻子翟悅重逢。但此時,翟悅身份已轉變為五仙道大祭酒黃預的未婚妻。實施計劃的過程中,黃預的生性多疑,翟悅的身份暴露等,都顯示出陳恭這個人物的立體性,同時顯出的,還有他層次豐富的性格及內心世界。比如,當翟悅的真實身份被黃預發現,黃預對翟悅動刑時,陳恭不但要掩飾自己的心痛與無力之感,還要努力表現出平靜無異樣的情緒,這是非?简炑輪T演技的。陳恭的飾演者陳坤,表現得尤為出色,很好地拿捏住了角色的情緒。不論是與黃預對話時強忍的淚水,還是因為太過悲痛暴起的青筋,抑或是假裝擦汗實則抹淚的舉動,都將人物的情感表現得恰到好處。
每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獨特的形式。好的藝術作品,無一不是形式與內容的和諧共生,相輔相成!讹L起隴西》雖是一部電視劇,其畫面,卻具有電影的質感,在色調、構圖等方面也極為講究。色調上,劇中出現的天水、成都等地,針對甘肅相對干燥的氣候與四川的濕潤多雨,分別用偏黃的色彩,粗獷的景物和偏黑灰的色彩,帶著水漬的地面,植被豐富的環境來表現,并形成對比。如此,觀眾得以感受更加真實的曹魏和蜀漢。構圖上,《風起隴西》秉持著以簡代繁的原則,多以出現的大景物,如門、窗、樹等來創造畫面結構。這種美學風格,具有中國傳統美學的質樸之感,自留白之中,生出意境。比如,在諸葛亮決定稟告第二次北伐意愿之時,畫面中,他落寞的背影正在緩緩走上宮殿的臺階。而后,鏡頭轉到側面,諸葛亮停下腳步,低頭沉思。剛下過雨的地面,倒映出他孤獨的身影,仿佛一幅水墨畫,更顯示出他內心的疲憊、孤寂以及有如黑夜中前行的艱難感。
此外,該劇的配樂,也令人驚喜。該劇在不同場景使用了不同配樂,且都是原創。這些曲調,都與劇情有較高的契合度,更好地表現出了人物情感,實屬難得。
細節,往往最能考驗一部作品。這部劇的細節之處,也對曹魏和蜀漢有著不同呈現。如兩國飲食的不同,甘肅氣候適合小麥生長,人們多喜食面食,四川則適合水稻生長,人們更愛以大米作為主食。劇中,荀詡去曹魏找陳恭時,他們吃的是大餅,而在蜀漢的一些戲份中,劇中人物多食米飯。雖然只是細節,但通過它們,讓觀眾對甘肅和四川不同的風土人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顯示出這部劇的成熟,所謂見微知著。
《風起隴西》雖可歸類為歷史劇,但并不是正史。用原著作者馬伯庸的話來說:“我發現在歷史的縫隙中,有許許多多的可能性可以挖掘,這些猜測未必是真的,但值得用想象去填補——我把它稱為‘歷史可能性寫作’,即在不改變歷史的前提下,以一個全新的現代角度去詮釋。”陳恭、荀詡這樣的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太多,他們雖難以一己之力改變歷史,但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這些“小人物”創造了歷史。
(作者系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文化所館員、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