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1086~1154年),字伯英,宋元祐元年(1086年)生于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縣。自幼喜好騎射,有才氣。16 歲即為三陽寨(今甘肅省麥積區三陽川)弓箭手。“宣和初(當為政和六年,1116年)從攻夏人仁多泉,始授承信郎”,成為入品最低的武官。政和七年(1117年),因參加討南蠻有功,升任都指揮使。宣和年間(1119~1125年),先后率部功西夏,平河朔,鎮壓山東起義軍,以功升武德郎。不久,又升遷為武功大夫。
靖康元年(1126年),抗擊金兵于東明縣城(今河南蘭考北),以功升至武功大夫。五月,從河北、河東路制置副使種師中進援被金軍圍攻的太原(今山西太原),種師中兵敗榆次(今屬山西),張俊率所部數百人突圍南逃。十二月,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進至大名時,張俊隨信德(今河北邢臺)知府梁楊祖率3000兵馬到大名,被任為元帥府后軍(一作中軍)統制。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他率部鎮壓起義軍李昱、張遇于任城(今山東濟寧)后,不斷升遷,官階升至拱衛大夫。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即位后,張俊任御營前軍統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討平叛軍、起義軍,升觀察使,成為高級武官。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鎮壓秀州(今浙江嘉興)徐明,又升承宣使。建炎三年(1129年),宋將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迫趙構退位。張俊聯合劉光世、韓世忠,討平苗、劉。事后以平亂功拜鎮西軍節度使、御前右軍都統治。不久,又任浙東制置使。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軍完顏宗弼部南犯,宋高宗離杭州逃向越州(今浙江紹興);十一月,宋高宗逃向明州(今浙江寧波),張俊任浙東制置使扈從。金帥宗弼占領杭州后,派斜卯阿里、烏延蒲盧渾率金軍4000追擊高宗,當年除夕追至明州城下,金軍自高橋鎮攻西門,張俊部將劉寶,以及楊存中、田師中所部等抗擊金軍,知州劉洪道亦率州兵助戰,金軍戰敗,死傷以千計。除夕夜,金兵至城下,張俊命部將殊死抵抗。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二,金軍又攻明州,張俊與知州劉洪道“坐城樓上,遣兵掩擊,殺傷大當,金人奔北,死于江者無數。夜,拔砦去,屯余姚”。宗弼派援軍趕赴余姚再攻明州,張俊抗擊于高橋,金兵始退。同年,張俊任兩浙西路、江南東路制置使,招撫各地武裝集團。十月,浙西悉平。
紹興元年(1131年),改任江淮路招討使,與岳飛、楊沂中(又名楊存中)等討伐擁有數萬武裝,據江、淮、湖、湘十余州的李成集團。用楊沂中的計策,以伏兵敗李成,復筠州(今江西高安),再與李成戰于石幢坡,李成兵敗,北投偽齊劉豫。其余各處武裝,聞張俊率兵至,皆逃散,諸州悉平。張俊以功封太尉。紹興四年(1134年)十月,金兵與劉豫欲分道侵宋,張俊任淮西宣撫使,沿江布防拒敵。金兵不得進而欲北撤,張俊遣兵渡江追擊,擒金將程師回、張廷壽等。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改神武軍等為行營護軍,張俊所部改稱行營中護軍。
張俊與韓世忠所部為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宋高宗比喻為左右手。紹興六年(1136年),偽齊劉豫派其子劉麟、侄劉猊率兵十萬侵犯濠壽(今安徽鳳陽一帶),張俊、楊沂中率諸將與劉猊戰于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大敗偽齊軍,降者萬余人,劉猊僅以身免。戰事畢,以功拜少保,加鎮洮、崇信、奉寧軍節度使,益受宋高宗趙構敬重。紹興七年(1137年),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率4萬人叛降偽齊。次年,原劉光世部主力、左護軍都統制王德所部2萬人,歸屬于淮西宣撫使張俊。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力主與金議和,眾將上書反對,獨張俊知議和不僅為秦檜所倡,而且是宋高宗趙構之意,遂極力迎合。和議成后,宋高宗趙構賜張俊“安民靖難功臣”封號,拜少傅。
紹興十年(1140年),金毀約南犯,占亳州(今安徽亳縣)。張俊率部將王德收復亳州,以功進少師,封齊(濟)國公。紹興十一年(1141年)春,金為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劉锜、楊沂中等出援淮西,劉锜先到柘皋(今巢湖西北)列陣以待,楊沂中、王德等軍相繼到達后與10萬金軍決戰,宋軍奮勇爭先,金軍大敗而退。柘皋之戰被列“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金兵北撤后,張俊被拜為樞密使。柘皋之戰后,“俊首請納所統兵議賞,宿亳州”,秦檜以張俊“助和議德之故,盡罷諸將,以兵權付俊”。
此后,張俊一味迎合高宗、秦檜與敵議和。然濠州(今安徽鳳陽)兵敗,宋軍潰退,江北復為金所有,朝野多有責議。時張俊知宋高宗趙構欲罷兵,遂再立主議和,與秦檜相呼應,為岳飛所反對。同年,助秦檜誣陷岳飛,置岳飛于死地。此后,張俊卻贏得宋高宗趙構的一再加封,先為太傅、廣國公,不久又改封益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年)十一月,秦檜指使殿中侍御史江邈彈劾張俊,罷免樞密使職,降為鎮洮、寧武、奉寧軍節度使,但不久又被宋高宗趙構封為清河郡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趙構親至張俊家慰問,拜為太師,并為其子弟十余人授以官職。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俊病逝,宋高宗趙構親臨祭奠,并追封為循王。
在南宋將領中,張俊握兵權最早,且屢立戰功,曾與韓世忠、劉锜、岳飛并為名將,世稱“張、韓、劉、岳”。濠壽之役中,張俊因與劉锜有隙,故造成濠梁之劫。后他附和秦檜主和,不惜陷害忠良,誣殺岳飛,由是張俊便成了釘在歷史恥辱柱上被后世唾罵的角色。實事求是評價,張俊是一個功罪并存,善惡兼有的人物。我們既不能因為他有功于國家就容忍他的罪惡,也不能因為他有罪惡就抹殺他的功績。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