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蓋(1112~1163年),字德高,南宋秦州成紀人,清河郡王張俊侄子。其父張宏,人募張俊軍中,金人攻克開德府,張宏戰死。張子蓋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隨韓世忠入京平定苗、劉之變,以功授承信郎,后累立戰功,升遷至武功郎。紹興六年(1136年),偽齊將劉猊大舉南侵,劉軍經過定遠縣,將要挺進宣化,窺伺兩淮,朝廷下詔命張俊會同劉光世的部隊剿滅。張子蓋跟隨張俊部,與劉猊軍在藕唐(在今安徽定遠)作戰,打敗偽齊軍,以功授閣門宣贊舍人。第二年,改任昌州刺史、江南東路馬步軍都總管。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再次南侵黃河以南地區,張子蓋以參加收復宿、亳州(均在今安徽)的戰功提升登州防御使兼宣撫司衙兵副統制。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都元帥兀術率軍進入廬州,進攻含山縣,接著又攻歷陽。張俊派遣宋軍渡江,張子蓋隨王德軍迅速挺進和州,金軍退屯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一帶。適劉琦率兵出清溪邀擊金兵,張俊派遣張子蓋與劉琦、王德合軍,在柘皋(在今合肥以東)大敗金兵,宋軍群性振奮,斗爭昂揚。兀術又分兵進攻濠州(今安徽鳳陽),張子蓋率部又于周梁橋打敗金兵。后張子蓋以功升任興寧軍承宣使。同年,宋金議和。張子蓋改任御前諸軍都統制,率部屯駐建康府(今南京),守衛長江天險。紹興十三年,再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兩浙西路馬步軍都總管。高宗去張俊家,授張子蓋安德軍節度使。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金兵南侵猛攻海州,高宗趙構急命張子蓋為鎮江府都統往援。張率部即日渡江北上,急行軍到楚州。宋淮東漕臣龔濤對他說:“敵眾十倍,兵力不支,宜張虛聲攻淮陽,使之必救,則海州可解。”張子蓋說:“他們如不去救,將怎么辦呢?”于是急忙涉過漣水,取小道捷徑星夜前進。次日即抵海州(今江蘇連云港)石湫堰。時金騎兵萬余正列陣于河東,張子蓋即率所部數千騎進攻金兵,他對部下說:“彼眾我寡,利在速戰。”遂遣張統制沖入敵陣,張中箭而落馬下。子蓋奮臂大喊:“現在危急了!”乃身先士卒,沖入敵陣,諸將軍跟他與金兵殊死搏殺,金兵大敗,因逃命心切,有大半金兵相互擁擠而掉進石湫河中淹死,海州之圍遂解。金兵不甘失敗,再次收集殘兵敗兵進攻,結果仍被張子蓋率精銳部隊擊敗,繳獲金兵車馬、鎧仗數萬,退兵屯駐泗州。
孝宗趙昚初繼位,即召見張子蓋,賜給他鞍馬、鎧甲、束帶等物。予以嘉獎,并命其招集勇士,待機收復失土。張子蓋受命,回駐泗州(今安徽泗縣)。不久,招降金將蕭鷓巴、耶律造哩等率部。隆興元年(1163年),張子蓋因病回到鎮江,授檢校、少保,淮東招撫使。未赴任,就已病亡,時年51歲。孝宗追贈太尉,謚“恭壯”。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