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慎微(生卒年不詳),字幾先,秦州沙溪(今甘肅天水市)人。其先徙建昌,傅慎微遷居長安。北宋末年進士,累官河東路經制使。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帥宗翰已克汴京,派遣婁室進攻陜西,傅慎微率眾迎戰,兵敗被獲后送至元帥府。金帥宗翰愛其才學,并不殺他,羈置歸化州,遂為金臣,被希尹收置門下。金太宗天會十年(1132年)宗弼復取河南地,傅慎微被起用為陜西經略使,兼同州節度使事。次年,陜西大旱,饑餓而死者十有七八,金任傅慎微為京兆、鄜延、環慶三路經濟使,負責救濟,并給他便宜行事的特權。傅慎微招募發動富戶捐糧,得20余萬石,即在災區各處設立養濟院救濟災民,被他挽救而活的人很多。
后來傅慎微因功升任同知京兆尹,權陜西諸路轉運使。任內,他組織民眾復修三白、龍首等水渠以保農田灌溉,同時還招募流民開墾荒地,并為困難民眾提供耕牛及種子,民賴其利。后轉任中京副留守,又改任忻州刺史,累遷太常卿,除定武軍節度使,移靜難軍,忤用事者,蘇保衡救之得免。大定初,復為太常卿,遷禮部尚書,與翰林侍講學士徒單子溫、翰林待制移刺熙載同修國史。著《興亡金鏡錄》100 卷,已佚。
傅慎微性格純質篤古,喜談兵,時人都嘲笑他“迂闊”。卒官,享年76歲。
近有學者提出傅慎微即是傅亮。對傅亮出任河東經制副使以及罷官的更詳細、更原始的記載,應是《梁溪全集》。此書作者李綱記述,“傅亮者,陜西人,以邊功得官,諳練兵事”。
李綱記述,傅慎微在“都城(開封)已破(時),率陜西、京西勤王之師3萬人,首至城下,屢立功。統御將佐、士卒如同古人,整齊劃一,無敢犯令者。上即位,亮詣行在(南京應天府)召對,除通直郎、直秘閣。而亮之為人,氣勁直,議論不能屈折,執政不喜之,除知滑州。滑兩經殘破,無城壁,亮上疏自陳曰:‘陛下復歸東都,則臣能守滑;陛下未歸,則臣亦不能守也。’執政摘其語,以為悖傲不遜,降通判河陽府,亮憤懣而去。余至行在,亮已行,使人召之,乃來,與語連日,觀其智略氣節,真可以為大將者,欲且試之,乃薦于上,以為河東經制副使”。
上述記載中的“執政”就是指黃潛善和汪伯彥。在兩人的讒毀下,宋高宗又下御批說:“傅亮兵少,不可渡河,可罷經制司,赴行在。”他對李綱說:“如傅亮人材,今豈難得。”李綱“以御批納上前曰:‘圣意必欲罷傅亮……臣得乞骸骨,歸田里。’”最后則是李綱與傅亮同時罷官。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是日,金陜西諸路先鋒都統婁室圍長安。先是河東經制副使傅亮自陜府歸馮翊,會唐重除永興(長安)帥,因與亮俱西,城中兵才千人,重悉以授亮,嬰城固守,金益兵攻之”。戊戌,婁室陷長安,守臣天章閣直學士、京兆府路經略使唐重死之”。“圍城彌旬,外援不至,于是直秘閣、前河東經制副使傅亮以精銳數百奪門降金”。《金史》卷3《太宗紀》載:當年二月,“擒宋經制使傅亮”。同書《婁室傳》亦載:“克京兆府,獲宋制置使傅亮。”
傅亮改名慎微,看來似乎是希望收斂自己外向型的性格,能夠做到謹小慎微。但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他在金朝任官,雖有政績,列入循吏之列,而不免“忤用事者,被讒構下獄”。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