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安(生卒年不詳),字泰叔,宋、元間秦州西鄉人。其父楊大全,南宋時任至都統,守敘州(在今四川)。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軍南下至敘州,楊大全戰死,宋廷贈武節大夫,謚“愍忠”。楊大全死時,二兒子楊文安才兩歲,大全的妻子劉氏就抱著文安,帶著大兒子文仲投奔到閬州的文安叔父楊大淵那里。楊大淵后來投降蒙古,楊文安兄弟亦被挾之降元。楊大淵因為元朝攻取蜀地出謀劃策而官至東川都元帥,楊文仲也被朝廷授任安撫使。蒙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楊文安以監軍職攻宋禮義城,奪其糧路,并繞行出通川,抓獲南宋兩將。此后,連年在通川、開、達(均在今四川東北)等地與宋軍屢戰屢勝,升任開、達、忠、萬等處招討使,駐軍巴渠,乃筑蟠龍城用來拒守夔、達要道,又筑起方斗城,作為蟠龍城的聲援側翼。至元五年(1268年),其兄楊文仲去世后,元朝廷詔命楊文安接任其兄的閬州夔東路安撫使。閬州屢遭戰亂,戶口耗減,經濟衰敗,楊文安到任后就鼓勵百姓耕桑,支持他們盡快恢復、發展生產。后來,他還要那些鰥寡不能自己生存的男女自愿結合,合并為一戶充軍,充任軍戶。百姓復業后,楊文安把閑田集中起來作為軍隊屯田,又筑金陽城以儲藏糧食。期間,他派部將夜襲開州,攻克宋城,捕獲達州軍帥鮮汝忠家屬,并以此為挾,招鮮汝忠投降,于是達州便歸降了元朝。進而又招降梁山,攻克萬州、咸湻、紹慶,在蜀境已被蒙元平定的情況下,夔州也投降了。楊文安入京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將他攻下的城邑繪成圖獻給世祖,元世祖慰勞他說:“怎么這么多呀!”遂擢任四川南道宣慰使,晉升中書左丞,主持江西行省事。楊文安卒后,其子楊艮之襲佩虎符昭勇大將軍,管軍萬戶,歷任湖南宣撫副使、岳州路總管等職。
楊大淵(?~1265年),元代天水(今甘肅天水秦州區)人。起初,楊大淵與兄長楊大全、弟弟楊大楫均在南宋為官,楊大淵是閬州(今四川盆地東北部)總兵。閬州素有“巴蜀要沖”之譽,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元憲宗蒙哥率兵進攻閬州,派遣南宋降臣王仲招降楊大淵,楊大淵怒而殺之。元軍攻破閬州城后,大淵寧死不屈,元憲宗對大淵禮賢下士、非常尊重,大淵深受感動,遂效力元朝,成為元朝著名將領。
楊大淵作戰以勇敢著稱,足智多謀、慎謀善斷。元世祖說楊大淵是“尚厲忠貞之節,共成康乂之功”。中統元年(1260年),楊大淵率兵進攻禮義城,俘獲總管黃文才、路鈐、高坦之等將領,大獲全勝而歸。中統二年(1261年)秋,楊大淵領兵與宋將鮮恭激戰于通川一帶,先后俘獲統制白繼源等人,元廷賜給他虎符一、金符五、銀符五十七,從此楊大淵以能征善戰聞名天下。
元世祖欲率大軍進攻南宋,楊大淵上言建議道:“自古以來,欲取吳必先取蜀,欲取蜀必先占領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因為夔州是蜀地的門戶!辈⑴汕沧约旱闹秲簵钗陌策M攻南宋巴、渠(今四川省達州一帶),至萬安寨,南宋守將盧埴望風投降。于是,楊文安便鎮守夔州、達州等軍事要沖。夔州城附近有座蟠龍山,異常險峻,為當地的制高點,易守難攻。宋夔州路提刑鄭子發說:“蟠龍山是夔州之咽喉要道、必爭之地,一旦被元軍占據,則夔州城也守不住了!彼祛I兵來攻蟠龍山。正當雙方激戰之際,楊大淵派遣侄兒、元朝安撫使楊文仲的援兵趕到,宋兵只得乘著夜色撤走。這一仗,確保了元軍對夔州城的控制,對以后元軍進攻南宋意義重大。正因如此,元廷下詔褒獎楊大淵麾下有功將士,賜金符十、銀符十九,別給海青符二,白金五十兩。
中統四年(1263年),南宋奸相賈似道當權,派遣楊琳攜帶空名告身及蠟書、金幣等,誘楊大淵投奔南宋。楊大淵認為南宋奸相當道,陷害忠良,氣數已盡,并未答應。至元元年(1264年),元廷賜給楊大淵進花羅、紅邊絹各150 段,忽必烈親自下詔褒獎楊大淵“已見忠勤,宜加優恤”。至元二年(1265年)四月,楊大淵病卒。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追封楊大淵為閬中郡公,謚號“肅翼”。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