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1008~1075年),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字稚圭,號贛叟。宋仁宗天圣年間,以弱冠之年中進士,名列第二。后累官至右司諫。他對當時宰執陳堯佐等四人在位無有政績,而連疏其過,使四人同日被罷官,此事為當時所稱譽。
寶元三年(1040年),他晉升為樞密直學士,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與范仲淹并肩抗擊西夏的入侵,時稱“韓范”。慶歷元年(1041年),他命大將任福率軍出征,因任福違背節制,竟為敵誘,在好水川(今靜寧、隆德一帶)一戰,全軍覆沒。韓琦上書自劾,自請貶官,遂于當年夏四月左遷知秦州。
到任伊始,他即積極興筑秦州城垣。原秦州只有一城,州東西居民及軍營駐兵僅有萬余人,但都附城而居,無所悍御。他營建東、西關,城周凡10里,即世傳之“韓公城”。慶歷二年(1042年)二月,為了聯絡西部諸羌部落共同抵御西夏,他奏請樞密院空名宣頭50道,以賞屬羌之有功者,樞密院從之,遂完成了對秦州鄰邊的羈縻(mí)方略。同年冬十月,他鑒于秦州多為鄉兵,缺乏戰斗力,仿照禁軍體制,編練組建保捷軍(約900多人),提高了備邊軍力。
不久,他擢調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慶歷三年與范同調入朝,任樞密副使,支持“慶歷新政”失敗。嘉佑元年(1056年)再度入朝,嘉佑三年(1058年)拜相。仁宗病弱,力請立皇太子。韓琦等人后輔佐英宗即位,并敦請郭太后還政。后來英宗病重時,他又力主建儲,輔立神宗。晚年為避專權之嫌,遂自請出判相州。后于熙寧八年(1075年)病逝。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