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中(1013~1078年),字誠之,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后舉家徙居鄆(今山東鄆城)。15歲時,他就曾上書議論時政,聲名大振。中進士以后,曾任洛川等地知縣,后又任廣西提點刑獄等職,在任期間,他勤政愛民,善于處理復雜的民族問題,恩威并用,并以其過人的膽略和軍事才干,使邊境各民族歸服朝廷,不思反叛,安于生產,在當地有極高的威望。宋仁宗熙寧初年(1068年),李師中升遷為天章閣待制,河東都轉運使,這一時期,西夏屢次侵犯邊境,宋仁宗又任命李師中為秦州知州,委以在秦州抵御西夏入侵的重任。臨行時,仁宗賜以《班超傳》一書,希望李師中效法東漢班超,為朝廷解決好邊境和民族問題。
李師中到秦州之前,邊境上的軍隊全部部署在第一線,后防則基本空虛。敵兵來襲,一線軍士便倉促出兵戰斗,由于敵軍剛到兵鋒銳利、士氣正旺,所以在戰斗中往往是北宋失利,而后方兵力空虛又使敵兵突破一線后,可以長驅直入,燒殺搶掠。李師中來秦州后,根據邊境上的具體情況,制定了靈活的戰略戰術。他依據統兵將領各自不同的特長,將善于打防御戰的將領分配在沿邊境的各個要塞上,而以善于打攻堅戰的將領統領騎兵部隊在邊境線上靈活機動。他還命令各城池和要塞在敵人來攻時,要避其銳氣,堅壁固守,不與其戰。敵兵勞師遠襲,后勤供應困難,無法長期持續作戰,待敵退兵之時,銳氣已失,開始疏忽大意。這個時候,就應該急命騎兵部隊迅速出擊,襲擊其尾后部隊。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宋軍在多次抗擊西夏入侵的戰斗中都獲得了勝利,基本穩定了秦州邊境的形勢。
為了進一步穩定邊疆,秦鳳路經略使王韶主張在邊境設置貿易市場并招農民耕種沿邊境的大量荒蕪田地。李師中則出于此舉不利于邊境軍事行動的想法,斷然反對。同時,兩人在對待邊境各少數民族的策略上也分歧較多,王韶便把此事上報朝廷。此時主政的宰相王安石支持王韶的做法,遂罷去李師中天章閣待制、河東轉運使等職。稍后,又罷去秦州知州,遷為舒州(今安徽境內)知州。罷使之后的李師中,心情非常郁悶,便和幾位幕僚一起來到慕名已久、但一直無暇游覽的麥積山石窟。沿路的青山翠色使李師中心情逐漸開朗起來,麥積山的奇峰異彩映入眼簾,李師中所有的煩悶片刻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心底塵埃蕩盡,感覺到有一種長時間從未有過的舒爽。游覽之后,作詩兩首以言其志。詩中以東晉謝安東歸隱居為喻,言稱自己也找到了一處山清水秀、可以寧心靜氣的隱居之地。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