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秦州話
(九)
——摘自吳治中《秦州方言詞語釋義(再版本).附錄》
七.近義詞匯豐富,差別細微任選擷。
秦州方言詞語豐富,特別是一些形容詞和動詞、兼語詞同義、近義詞語很多,差別細微,使用選項多,感情色彩和環(huán)境氣氛異趣紛呈,生動形象。如:
普通話對一些不懂行、不在行的人稱“外行”,比較大眾的東北方言稱“棒槌”。秦州稱此類人叫“脬佬”“離巴”“白火石”“假在行”等等。“離巴”貶義更濃,“白火石”“假在行”還有“冒充、不懂裝懂”的含義在內(nèi),使用的環(huán)境場合、對象都有差別。
普通話對摳門、吝嗇的人稱“吝嗇鬼”。秦州方言形容這種行為稱“細”“細相(有‘節(jié)儉’之褒義)”“摳”“死器(氣)”“小器(氣)”“死家子”“死氣家家”“撕不展”“扯不展”等等,非常形象地稱謂這類人為“死家子罐罐”“細磨石”“細絲毛”“小氣鬼”“鐵雞公”,發(fā)牢騷損人時還說成“尿下尿尿拿羅過哩”,含義有大同,存小異,程度、形態(tài)各有特色,因時因地因人選用。
好好的日子光陰、工作狀態(tài)、生意經(jīng)營越過越不如意,越來越不景氣,普通話中用“敗落、破落、落魄、破產(chǎn)”等等形容,內(nèi)容已經(jīng)很豐富了,但在秦州方言中,內(nèi)容更豐富、形容更形象:
“流丟(了)”:干事失敗、落魄、不順心,盡觸霉頭。如“這兩年‘流丟’著呢,干啥啥不成。”加上詞綴“了”,更指一生或一階段事業(yè)沒干出名堂(比如生意賠本、破產(chǎn)等等),失意落魄的樣子。如“本來非常風光的一個人,現(xiàn)在干‘流丟了’,人都失形了。”
“落憐”:窮困、潦倒,落魄、可憐,形容生活境況很差。如“他遠不如當年了,現(xiàn)在日子推‘落憐’了。”“落憐”一詞還有“遇到麻煩、困難”之意。如“事情有‘落憐’哩。”
“落淪”:除了“落魄、潦倒、敗落,很不景氣”的意思外,還有“邋遢、臟”的意思。如“那人現(xiàn)在生活推得‘落淪’,人更‘落淪’。”
“爛包”:既指“虧損、破產(chǎn)”,如“工程干‘爛包’了”;還指“事物預(yù)后不好,無法收拾、收場了”。如“事做‘爛包’了,不好收拾了。”
此外,還有“爛場、敗架 、爛暗、爛趕”“難心、難腸、傷腔”等等詞語可選,既有狀態(tài)描寫,又有情緒抒發(fā),按照環(huán)境氣氛使用,感覺意猶未盡,可意會不可言傳。
秦州方言對人的稱謂豐富多彩、形形色色。比如對品行惡劣、行為不端或行事不分輕重、毛手毛腳、不動腦子、冒冒失失的人除了“敗類”“敗家子”“人渣”“二流子”“賴皮”“無賴”“二百五”等等普通大眾化的稱謂外,有很多地方特色的叫法,如“敗(讀如“pāi”)賴”“二球”“混球”“渾頭”“二桿子”“二性子”“二腦殼”“二楞子”“楞憎子”“瓤渾(昏)子”“肉混子”“瓤(著)的”“冷蟲”“冷慫”“冷失客(冒失鬼)”“冷三”“冷娃”“冷棒”等等的稱謂叫法,所指行為含義差別細微,稱謂褒貶程度不同。
一個動詞“(逃)跑”,在方言中就有多種表達:“徘”“猋(飆)”“趏(guā讀如guá)”“奔”“咤(吒zhá)”“蹩(biē)”“蹽”等等。都有很快跑走的含義,但逃跑、落荒而逃的狀態(tài)也有差異。
同是人身上流的汗,因熱出的單說為“汗”,如加上不同定語,就表述不同類型出的的汗:因疼痛或勞累而出的汗叫“生汗”,如“掙得人‘生汗’大淌哩。”因驚恐或其他意外而出的汗稱“冷汗”,如“哎呀,驚出了一身‘冷汗’。”因身體虛弱而出的汗稱“虛汗”。如“身體太‘瓤’了,直冒‘虛汗’。”
形容挑撥離間,制造是非,慫恿人去干損人利己的事稱“抬死埋活”,也做“挖死埋活”“搊死埋活”“掂死埋活”。類似的還有“戳火練桿”“乘風揚碌碡”。稱此類人“是非精精”“搊事鬼”“攪屎(事)棒”“申公豹”“賀世賴”等等。
生活或工作中付出未得到應(yīng)有回報,說委屈,擺功勞。發(fā)的牢騷稱“抖(說)虧欠”“說長頭”“抖長頭”“撣長頭”“淘冤枉”等等。
形容人玩世不恭,對事滿不在乎、輕重不分,對人愛理不理為“蔫皮大相”“耍達溜式”“佯搭不睬”“大模式樣”“大啦啦”“大(不)咧咧”“蔫不嘰嘰”等等,稱其為“大屁臉羊”“傻公子”“洋板”等等。
形容人精神狀態(tài)不振作、昏昏沉沉、萎靡不振稱“低眉瞌睡”“呵欠噴嚏”“清鼻眼淚”“丟盹拉夢”等等,具體又形象。
欺負、折磨(人)稱“迫(讀如‘pèi’)治”。也說成“做整”“整治”。嘲弄戲謔時也說成“修理”“捻弄”。
稱得勁、得力為“剎(shā讀如sá)硪(wò)”,類似的有“得把”“法沉”“法碼”。
等等等等......
表情達意包羅萬象,選詞造句豐富多彩,“古七門冬”“嘎七麻達”,秦州方言詞語蘊藏人心,出于人口,是富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