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䓴(ruǎn軟)考
趙文慧

地䓴是在陰濕地方生長的一種藻類植物,屬普通念珠藻,可以食用。地䓴為片狀群體,幼時為實心,長成后則為空心,老時破裂成片狀,潮濕時開展,呈青綠色,干燥時卷縮,狀似木耳,為灰褐色。
地䓴在全國各地有廣泛分布,適應性很強,它貼著地面生長。過去人們戲言它是羊糞蛋所化,“天變變,地變變,羊糞蛋變成個地䓴”,天水童謠如此說。其實地?是一種菌和藻的混合生物,一種風味食材且富有營養。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等,具有補虛益氣、滋養肝腎的作用,屬低脂肪營養保健菜。

地䓴學名普通念珠藻,俗名地木耳、地耳、地踏菜、地踏菇、天仙菜、地見皮、地皮菜、地皮木耳、雷公菌、天仙米、葛仙米等!度珖胁菟巺R編·下冊》:“葛仙米,別名地軟、地木耳、地耳!钡䓴有很強的生命力,雨后可迅速吸水膨脹,擴展生長。
地䓴色味形俱佳,口感甚佳。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軟,但比粉皮微脆,潤而不滯,滑而不膩,有一種特有的爽適感。食用方法很多,可炒食、涼拌、熘、燴、作羹等。 地䓴出于山野,便采易得,食用之法亦簡單。清末民初學者薛寶辰(1850—1926,陜西長安人)《素食說略》中記述道:“以水發開,瀝去水,以高湯煨之、甚清腴。每以小豆腐丁加入,以柔配柔,以黑間白,既可口,亦美觀也!边@段文字雖簡素幽淡卻意境高遠。而且,其中所說的兩種吃法天水人也一直保持傳承著。地䓴炒雞蛋、地䓴土豆排骨湯、地䓴蘿卜排骨湯、地䓴山藥排骨湯、地䓴豆腐、涼拌地䓴、地䓴餅子不一而足。地䓴包子是我的最愛。地䓴營養豐富,它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蛋白質含量高于雞蛋、木耳、銀耳等,是人體蛋白質很好的來源,食用價值高。地䓴性涼質地潤滑,脾胃虛寒泄瀉者不可多食,故《綱目拾遺》說:“不宜多食。”

因地䓴得山野之氣,亦為良藥。食用地䓴清熱明目,收斂益氣。主治目赤紅腫,夜盲,燙火傷,久痢,脫肛等病癥,故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南朝名醫陶弘景就將此載入《名醫別錄》中,謂之“性寒、味苦,有滋陰潤肺,解熱清,排毒涼血,利腸胃,益肝目的功效!薄侗静菥V目》記載地䓴有“補心清胃,久食美色,益精悅神,至老不毀”等功效!吨袊t學大辭典》記載其具有“明目,益氣,令人有子”等功效。全體可人藥,味甘性寒,有清熱明目、收斂益氣功效。用作治療夜盲癥,目赤紅腫,久痢疾脫肛等癥;烘干研粉,加香油調敷,可醫治燒傷、燙傷口!蛾兾髦胁菟帯罚骸爸我姑ぐY:地軟二兩,當菜常食。治療火傷:地軟五錢。賠干研粉,菜油調敷患處,或加白糖三錢,香油調敷患處!

在天水通常把地䓴寫成地軟,軟是記音字,其實本字當為䓴(ruǎn),與“軟”字同音,而意思迥然不同。䓴這是一個甚為古老的詞語,早在2000年前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里把木耳叫作䓴,《說文·艸部》:“䓴,木耳也。從艸,耎聲!蹦媳背瘯r期南朝梁陳之間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所撰寫的一部字書《玉篇·艸部》云:“䓴,木耳,生枯木也。䓴,而兗切。”宋代《廣韻》而兗切,上聲,狝韻,日母。元部!稄V韻·狝韻》:“䓴,木耳。䓴,而兗切!薄都崱おA韻》:“䓴,《說文》:木耳也。䓴,乳兗切!薄段逡艏崱おA韻》:“䓴,木耳。䓴,日三,而兗切!钡䓴形似木耳。《類篇·艸部》:“䓴,菌,草名。地䓴也。”《爾雅·釋草》“中馗 菌”注“地蕈也”釋文:“或云:桑䓴也。䓴音人兗反。”《文選·郭璞<江賦>》“紫䓴熒曄以嚴被”五臣注:“䓴,而轉反!彼伟媳尽肚许崱おA韻》:“䓴,木耳。䓴,而兗反!薄墩f文系傳·艸部》:“䓴,汝件反!薄墩f文·艸部》大徐音:“䓴,而兗切。”《康熙字典·艸部》:“䓴,《唐韻》而兗切,音軟!洱R民要術》:䓴,木耳也!鼻蹇滴豕锍蟆蛾兾餮咏楁傊尽な持尽罚骸暗剀,一名地耳,一名地踏菜,狀如木耳,春夏雨后生瞍地上!敝窖詫W家、長江學者、陜西師大文學院博導邢向東教授在其大著《神木方言研究》云:“地䓴,一種草地、灌木中長的菌類,形似木耳而薄、軟。䓴䓴,《說文·艸部》:䓴,木耳也!稄V韻·狝韻》而兗切:木耳!保ā渡衲痉窖匝芯俊分腥A書局2002年11月第1版,第251頁)著名方言學家、河北大學博導張安生教授說寧夏同心方言有“地䓴子”一詞,云:“䓴,音軟。念珠藻,出現地面,狀如木耳,可食。䓴,《廣韻》上聲狝韻而兗切:‘木耳’!保◤埌采锻姆窖匝芯俊罚腥A書局2006年1月北京第1版,第250頁)著名陜西方言學家孫立新研究員考證三原人把地木耳叫做地䓴,云:“《廣韻》而兗切:䓴,木耳。䓴音軟!保▽O立新《三原方言》第640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漢語方言大詞典》有“地䓴”條,云:“名詞。雨后草地地皮上生的一種菌類,黑褐色,形似木耳,可食。晉語。陜西綏德。地䓴包子/炒地䓴!保ㄔS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第1419頁,中華書局2020年1月北京第2版)
“地䓴”復合詞最早出現在北宋陳彭年編著的《廣韻》中,其后司馬光編著《類篇》亦收錄該詞,古人把地木耳叫䔝(zhāi),也叫地䓴,䔝與地䓴互訓!墩f文解字》未收錄䓴字!都崱坟萍亚校郊亚f!稄V韻·支韻》:“䓴,地䓴!薄稄V韻》是北宋陳彭年、丘雍創作的語言學著作,成書于公元1008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廣韻》為增廣《切韻》而作!额惼てH部》:“䓴,仄佳切。菌,艸名。地䓴也。”《集韻·佳韻》:“䓴,艸名,地䓴也!睋丝梢娊械䓴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康熙字典·艸部》:“䓴,《類篇》仄佳切。草名。地䓴也。”

叫地䓴的有方言區有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晉語區,甘肅天水、隴南、定西、通渭、渭源、會寧、靖遠、平涼、慶陽、甘南、卓尼,寧夏固原、隆德,陜西關中隴縣、長安、戶縣、周至、銅川、咸陽、陜北定邊、綏德、延川、陜南,山西臨汾等地,這些地方的地方志或作者寫文均寫成記音詞語地軟,其實應該是地䓴。而渭南、寶雞叫地木耳,蘭州叫地達菜,臨夏習稱地達,隴南市西和縣則叫地碗子(黃立志《西和方言詞語考釋》第19頁,中國文史出版社)。陜南農村有首《地軟歌》:“地軟地軟,美味佳餐,天天吃地軟,勝過活神仙!
天水有學者甚至認為地䓴當為地耎,此乃大誤矣。耎,軟也,弱。與硬相對,古典文獻記載之!稄V雅·釋詁一》:“耎,弱也!薄顿Y治通鑒·漢成帝永始元年》:“人有懼心,精銳銷耎。”胡三省注引蘇林曰:“耎,弱也!薄稘h書·王吉傳》顏師古注:“耎,柔也!

南方人把地䓴叫雷公菌、天仙菜、天仙米、葛仙米。據唐人房玄齡等撰《晉書》和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記載,晉朝學者葛洪(公元284—364年),號“葛仙公”,他不圖升遷,不慕名利,隱居“南土”時,因缺糧曾采念珠藻為食,從此,民間稱之為“葛仙米”!段嘀莞尽罚骸案鹣擅,出勾漏草澤間。采得曝干,仍漬以水,可作羹入饌,味甚鮮。原非谷屬,而名為米,傳云:晉葛洪隱此,乏糧,采以為食,故名!备鹣擅准吹䓴。清乾隆六年《鶴峰州志》云:“葛仙米出產距州城(鶴峰古時曾稱鶴峰州)百余里,大巖關外(即走馬坪)水田內遍地皆生,色綠顆圓,頗稱佳品”。

《本草綱目》把紫菜釋名為“紫䓴”,云:“氣味甘,寒,無毒。主治熱氣煩塞咽喉煮汁飲之。孟詵。病癭瘤腳氣者,宜食之。時珍!鼻濉稓J定續通志》卷一百七十五《昆蟲草木略二》:“紫菜一名紫䓴(音軟)出海中附石而生正青色取而干之則紫色吳都賦云綸組紫絳即此注云臨海常獻之江賦注云。”